首页新闻

2016-11-14

喜报!!! 我院五项成果获第五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充分调动广大教育科学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繁荣和发展教育科学事业,教育部开展了第五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选奖励活动。2016年11月2日,教育部做出关于颁发第五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的决定,公布了298项获奖成果名单,其中一等奖23项,二等奖85项,三等奖190项。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五项成果获第五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贾积有老师等的论文Effects of a Vocabulary Acquisition and Assessment System on Students’Performance in a Blended Learning Class for English Subject获一等奖,蒋凯老师的论文《知识商品化及其对高等教育公共性的侵蚀》获二等奖,鲍威老师的专著《未完成的转型:高等教育影响力与学生发展》、展立新老师和陈学飞老师合作发表的论文《理性的视角:走出高等教育“适应论”的历史误区》、马莉萍老师和博士生刘彦林合作发表的论文《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从中央政策到地方政策》获三等奖。
        贾积有老师作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的论文Effects of a Vocabulary Acquisition and Assessment System on Students’ Performance in a Blended Learning Class for English Subject于2012年在爱斯维尔旗下具有40年历史的期刊Computer and Education: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发表。在全球教育和教育研究类200多种SSCI期刊中,该刊多年位居前十位;在20余种教育技术类期刊中则多年位居前三名。该论文约12,000词,述评了智能英语教学系统“希赛可”的功能,以及在某初中一个学期的整合实验。实验班与对比班考试成绩分析显示,“希赛可”系统在常态教学中的应用即混合式学习可有效提高学生考试成绩;学生调查问卷和访谈也表明,这种教学整合可改进词汇学习、提高学习兴趣。该论文运用准实验方法得出的结论——智能网络教学系统支撑下的混合式中学英语学习对于学生和教师的正面影响,为我国“信息技术与课程高度整合”政策导向提供了实证范例;设计的英语学习系统,支持个性化和层次化等教学策略,为“信息技术与课程高度整合”政策的具体实施提供了一种简便可行的方法。截至2016年6月,该论文被SSCI/SCI期刊他引多次,其中一篇引用论文发表于Educational Research Review(2015年在230本教育和教育研究类SSCI期刊中名列第三)2015年第5期。同行论文采用元分析方法,分析了从2,463篇相关论文中提取的47篇方法最规范、结果最可信的论文,包括贾积有老师的这篇获奖论文。该文得到了国际权威专家的认可,为全球教育科学研究做出了贡献。该文研究得到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0BYY036)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10-0179)的资助。该论文的作者还包括硕士生陈宇灏、丁竹卉和广东江门景贤学校教师阮美贤。
        知识是组织高等教育活动的基本材料和学术生活的基础。在历史上,知识主要被看做是集体性的共同财产,属于社会所有而非个人所有。大多数知识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在使用者受益上不排他,因而知识在本质上是一种公共产品。20世纪80年代以来,传统上作为公共产品的知识逐渐发生转向,其商品属性和交换价值趋于增强,成为兼具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性质的一种混合型产品。蒋凯老师的论文《知识商品化及其对高等教育公共性的侵蚀》(载《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4年第1期)深入系统地研究了知识商品化对高等教育公共性的影响,分析了知识与商品之间的内在矛盾,提出了高等教育公共性的四个维度,剖析了知识商品化对高等教育公共性的侵蚀作用。基于知识是一种公共产品、具有公有性和无私利性等特点的认识,该论文指出将知识作为商品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极大地侵蚀了高等教育的公共性:强化了知识的交换价值和外在价值,忽视了知识的使用价值和内在价值;强化了知识的私有性和营利性,削弱了知识的公共性和公益性;强化了知识的应用性和直接经济价值,忽视了知识的基础性、长远性和创造性。论文还指出,作为学术组织,高校在本质上是一种非营利组织,主要关注提供社会性、公共性、公益性服务,而不是以生产商品、提供商业服务和营利为宗旨;坚持知识的公共产品性质,抵制知识商品化的消极影响,既是知识的内在要求也是高等教育的内在要求。该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社会科学网等众多刊物和网站转载,受到海内外一些著名学者的好评。
        在经历了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社会问责机制不断强化、高校教学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的范式转换背景之下,如何回归高等教育的本源,探讨和清晰高校教学环境中不同要素对于学生成长发展的影响路径及其作用,成为提升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鲍威老师的专著《未完成的转型:高等教育影响力与学生发展》(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可谓我国高等教育研究在该领域的重要探索与开拓。该书在广泛吸收国外从学生视角探讨高等教育质量的丰富理论及其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构建高等教育“投入—教与学过程—成就”的综合性理论框架,促进了与国外学术前沿的理论对话,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与学生发展研究领域的理论创新与研究拓展。此外,该书基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自2006年以来长期稳定的大样本学生调查数据,通过科学严谨的实证研究,阐释和厘清我国高等教育影响力的内涵及作用机制。该书研究有助于深化对后大众化阶段我国高校学生的群体特质、升学选择、学习动机、以及学业参与等各种校园经历的认识,并提出以提升学生学业成就为导向的高等教育问责机制及人才培养机制变革的有效路径,为政府部门以及院校教学改革与实践提供了决策借鉴,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该书相关研究成果在国际学术会议发表,并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受到国内外学界的好评。此外该书为政府教育管理部门和院校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提供了决策借鉴,相关成果被北京市教工委所采纳,产生了重要的社会效益。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流行起一种名为高等教育“适应论”的理论。该理论一方面强调高等教育活动必须适应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需求;另一方面又从专业教育和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等外在特征概括出高等教育的所谓内部规律,进而得出了内部规律必须受外部规律制约的结论。对此,展立新老师、陈学飞老师合作发表的论文《理性的视角:走出高等教育“适应论”的历史误区》(载《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3年第1期)提出了一种与之相反的看法:高等教育是以培养理性思维能力为宗旨的活动;理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是高等教育发挥其各种社会功能的现实基础。理性思维活动有自己的价值观基础和行为规范,因此高等教育也拥有自己的独立地位,而不必沦为其他社会活动的附庸。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高等教育理应满足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需求,但是,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我国高等教育的指导思想则必须走出适应论的误区。该论文具有两个特点:第一,将高等教育的历史与理论相结合,力图实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第二,跨越学科界限,将历史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结合起来,进行多学科综合研究。该论文试图揭示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及其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辩证关系。由于抓住了国内高等教育理论较为核心的问题,该文发表后引起了较强烈的反响,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界的学术争鸣。该文是展立新老师、陈学飞老师合作发表的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获奖论文《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观的反思》的姊妹篇。
        过去十余年间,我国政府将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重要着力点放在拓展毕业生就业渠道,并将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作为拓宽就业渠道的重要突破口。在中央和地方基层就业政策密集出台的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比例大幅增加,但政策效果存在滞后性和异质性,原本就处于就业弱势地位的毕业生进入基层就业的比例增加最多。马莉萍老师等的论文《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从中央政策到地方政策》(载《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5年第2期)系统全面地分析了自高校扩招以来中央基层就业政策的演变过程及特点;分析比较了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方基层就业政策在出台时间、项目类别、优惠举措、惠及范围、地方特色项目等的异同;利用全国具有代表性的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实行基层就业政策以来全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的比例变化以及基层就业政策对不同群体带来的异质性影响;基于各地方基层就业政策的特点,分析了不同类型地方基层就业政策对毕业生基层就业的影响。第五,为评估和调整我国基层就业政策提供了建议,如进一步细化和明确基层就业政策,降低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将促进基层就业政策的着眼点由“毕业生求职时”前置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为基层地区培养有意愿、有能力的优秀人才等。该文作为封面文章转载于《新华文摘》2015年第17期,还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5年第10期转载。论文主体部分被纳入亚洲开发银行技援项目“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分析和评估”结题报告,并呈送给教育部和亚洲开发银行。
        自1990年教育部开展首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评选以来,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的成果屡屡获奖,在国内名列前茅。在2011年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评选中,我院汪永铨老师获突出贡献奖(终身成就奖),闵维方老师等的专著《教育投入、资源配置与人力资本收益——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研究》获一等奖,陈学飞老师、展立新老师合作发表的论文《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观的反思》获二等奖,陈洪捷老师等的专著《中国博士质量报告》、朱红老师的论文《高校学生参与度及其成长的影响机制:2010年首都大学生发展数据分析》获三等奖。

 

                                            (院综合办  供稿)

 

相关链接:

教育部关于颁发第五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的决定:http://www.moe.gov.cn/srcsite/A01/s7048/201611/t20161116_288972.html 

第五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获奖名单:http://www.moe.gov.cn/srcsite/A01/s7048/W020161117330452638760/W020161117330452638760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