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09

第五届“实践-反思的质性研究”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

201742123日,由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北京大学教育质性研究中心主办、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教师教育研究中心承办的第五届实践-反思的质性研究学术研讨会在珠海顺利召开。本届会议吸引了来自海内外160多所高校的380余名专家学者、研究生和教育工作者的参加,《珠海晚报》等媒体进行了报道。

   本届学术研讨会的主题为“质性研究—多重对话”,旨在促进质性研究内部不同取向之间的交流,以及质性研究范式与其他研究范式的对话。会议包括十场主题发言、四个平行论坛以及三个工作坊。香港中文大学曾荣光教授、布朗大学李瑾教授、辅仁大学夏林清教授、中央民族大学滕星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杨宜音研究员、台北市立大学张芬芬教授、麻省赛勒姆州立大学Mary Ni博士、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林小英副教授、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王富伟博士等应邀出席会议并做主题发言。我院陈向明教授、吴筱萌副教授、林小英副教授、张冉副教授以及30余名在读和已毕业的博士生、访问学者等参加了会议。

第五届实践-反思的质性研究学术研讨会主会场

  北京大学教育质性研究中心主任陈向明教授在大会开幕式致辞。陈向明教授回顾了质性研究在西方发端的背景以及在国内推广的历史。作为一种具有实践导向和批判反思意识的研究方法,质性研究除了知识创新的价值以外,更具有改进现实的意义,这也是质性研究独特的魅力所在。陈向明教授对本次会议的主题和设计做了解析,以体悟“实践”与“反思”之间的张力作为核心,对日后质性研究方法的推广、质性研究方法论的教学与传播提出了希望。


陈向明教授致开幕词

在主题发言部分,香港中文大学曾荣光教授从历史的角度梳理了质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范式战争,并提出以本体论上的意义建构作为未来范式对话的基础;中央民族大学滕星教授则结合自己数十年做人类学的经验,对质性研究(特别是民族志)的方法与技术问题提出了建议。中国社科院杨宜音研究员与美国布朗大学李瑾教授的发言均与质性资料的分析有关,她们就如何对原始资料进行编码、如何从质性资料中提取维度、如何找到类属并发现类属间的关系等问题,向与会者分享了自己的经验。

同样与质性资料相关的议题,我院教育质性研究中心副主任林小英副教授做了题为《当我们说质性资料时,我们是在说什么》的主题发言。站在多媒体时代之下,图像已经成为人们理解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为此,林小英副教授指出,对视觉资料的建构、呈现与阐释将成为质性研究方法在新时代不得不面对的议题。在质性研究中引入图像分析方法将成为沟通真实世界与理念世界的重要桥梁。

在主题报告部分,还有来自台湾辅仁大学夏林清教授更具社会变革意义的行动研究;也有台北市立大学张芬芬教授从后现代视域出发对质性研究特质的再反思;有塞勒姆州立大学Mary Ni博士对质性研究者情感素养的呼唤;还有北京教科院王富伟博士对扎根理论之运用的娴熟展示。本次会议的主题发言可谓是场场精彩,为参会者带来了饕餮的学术盛宴。在此期间,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吴筱萌副教授和张冉副教授分别担任了两场主题报告的主持人,她们精湛的点评为听众深刻理解专家的报告提供了多元视角。

与十场主题发言相呼应的是四场分论坛。30余名来自不同国家、学校的研究者和青年学生在422日下午的平行论坛上分享了各自最新的研究成果,他们的专业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护理学、语言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背景,汇报的主题涉及质性研究内部不同取向的研究实践、质性研究与其他研究范式的关系、质性研究教与学的经验反思、质性研究国际化与本土化的探索等。来自澳门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大学等近十所高校的专家学者担任了各个分论坛的评议人,为报告人与参会者之间打开了对话的空间。

本次会议除了有关质性研究在学理上的研讨外,更有从实践操作角度出发的现场指导。会议在422日晚间开设了三个质性研究工作坊,分别为文本、话语与社会(北京师范大学王熙副教授主持)、N-vivo进行质性研究数据分(北京大学张冉副教授主持、吴筱萌副教授辅导)、质性资料分析的五步骤台北市立大学张芬芬教授主持),吸引了诸多师生前来学习、演练。

本年度质性研究会议是自20139月起第五届“实践-反思的质性研究”学术研讨会,参会者就质性研究方法从多重面向展开了探讨。同时,质性研究在未来仍然面临诸多挑战,例如:如何发掘更加多样化的研究取径、如何平衡理论与经验之间的关系、如何更好地呈现质性研究的文本形式等,这些问题有待日后研究与实践工作的进一步探索。我们相信,“实践—反思的质性研究”学术研讨会将为从事质性研究的学术同行提供了一个卓有成效的交流平台,并对质性研究的未来发展提供丰富的智力资源。         

(教育质性研究中心  供稿)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