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

2017-12-29

北京大学2018新年教育论坛顺利召开

  2017年12月23日,以“传承与创新”为主题的北京大学2018新年教育论坛在教育学院顺利召开。

  论坛开幕式由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文东茅教授主持,文东茅教授就本届论坛的主题 “传承与创新”发表了开幕辞。文东茅教授提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是传承;要永远把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不断发展和创新;在新时代,要立志为中国的师生谋幸福,为中国民族谋复兴,为整个世界开太平;每个人应立定志向,不忘初心,融入中华民族复兴事业中,绝不做旁观者、懈怠者,这就会产生“心”的传承,“心”的创新。

  

  文东茅教授致开幕辞

  在上午的大会报告环节,分别由首都师范大学劳凯声教授和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陈向明教授、陈晓宇教授做主题演讲。

  著名教育学家、教育法专家、首都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劳凯声教授首先做了题为《从受教育权利演进看国家与民间关系发展的新动向》的主题演讲。劳凯声教授从国家权利与公民受教育权利的关系、教育发展的新阶段和教育发展的新动向三个方面阐述了受教育权利在国家与民间中的发展问题。

  

  劳凯声教授做主题演讲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陈向明教授发表题为《预期外后果:高校辅导员双线晋升悖论》的主题演讲。陈向明教授从实际问题出发,聚焦具有中国本土化特色的特殊群体——高校辅导员,就其职业晋升的现状与需求展开质性研究,得出重要的研究结论:由于辅导员职业晋升中的种种不匹配,双线晋升的制度设计不但没有促进他们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反而从根本上侵蚀了辅导员的工作实质。

  

  陈向明教授做主题演讲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陈晓宇教授发表题为《新时期教育学科发展的思考》的主题演讲。陈晓宇教授指出,应当尊重不同学科取向的特点和价值并且区别地对待它们;教育学科应当提倡完善整体的科学意识,并加强方法训练,紧密联系教学与实践关系,提倡教育学科与不同领域开展合作研究;展望教育学科的未来发展,应当重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人才质量四个方面的协同发展。

  

  陈晓宇教授做主题演讲

  论坛第二、三阶段为分组讨论环节。与会嘉宾分别于报告厅和103教室进行分组报告与讨论。共有13位来自不同院校的院友和在校生生就高等教育发展、大学建设、人才培养等主题作相关报告。

  论坛的第四阶段由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刘云杉教授主持。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鲍威、展立新、吴峰、马莉萍老师分别发表了报告。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鲍威副教授发表了题为《冲突·独立·互补:研究型大学教师教学行为与科研表现间关系的实证研究》的报告。以教学与科研三大竞争性论点为背景,从实证角度,利用2016-2017年的“全国高校教师教学投入与职业发展状况调查”数据对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间的非线性关系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对促进研究型大学教学与科研的协同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展立新副教授发表了题为《官僚制度对高等教育的双重影响》的报告。展老师由“钱学森”之问引出报告主题,然后对民国时期的大学、新中国的大学和985、211工程以后的大学做了分析和对比,对当下国内的学术制度进行了深入分析,从理论角度对官僚制度的双重作用和未来官僚制度对高等教育制度产生影响的可能性进行了分析,从文化、制度、学者三个角度进行批判,提出了适应与平衡策略。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吴峰教授发表了题为《互联网红利与我国人力资源跨越式发展》的报告。报告围绕互联网下学习时空观的重构与双重红利;基于互联网的我国人力资源发展、问题与讨论;互联网红利的再扩大和政策探索四个方面展开。吴峰教授指出,互联网给我国人力资源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红利,但是我国人力资源发展的互联网红利还有巨大的释放空间,我们应重视互联网与我国人力资源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推动政府、企业、高校三者之间共同努力。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马莉萍副教授发表了题为《大学生专业兴趣的变与不变》的报告。该研究重点讨论北大学生大学四年专业兴趣的变化情况,定量分析大学生专业兴趣的发展趋势,并针对不同初始专业兴趣的学生,分析其专业兴趣发展变化的差异。特别是尝试回答大学的专业兴趣能否培养这一问题,并对各类学生专业兴趣培养的途径做重点分析。从引导学生进行专业选择、巩固学生的专业兴趣等角度提出政策建议。

  论坛的最后讨论环节由副院长刘云杉教授主持,第二阶段与第三阶段的组长分别对各组的讨论情况进行了汇报,他们还分别表达了对学院的感谢与祝福,并对北京大学新年教育论坛未来发展提出了新的展望,希望能够更多的院友参与到学院的各项建设工作中来。

  

  与会嘉宾合影

  (教育学院院办 供稿)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