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

2019-01-15

“2019北京大学基础教育论坛”分论坛及工作坊综述

 

20191132019北京大学基础教育论坛分论坛和工作坊活动在北京大学和北京大学附属中学进行。分论坛和工作坊的主题包括“高中生发展与核心能力测评”“教育信息化创新论坛”“国际教育变革与校长领导力”、“生涯教育教师发展和活动设计”“课例研究的中国经验”“乡村教育的历史与文化之维”“新时代下‘合作学习’的课堂引导活动”“社会情感学习(SEL)”数百名与会代表选择感兴趣的主题,踊跃参加有关分论坛和工作坊,进行了深入而热烈的交流

 

一、“高中生发展与核心能力测评”分论坛

 

“高中生发展与核心能力测评”分论坛在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图书馆报告厅举行本场分论坛是对“高中生发展与核心能力测评(ACC)项目的年度性成果汇报与总结。全国政协常委李崴先生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高中教育大数据实验室主任蒋承致欢迎辞论坛主题报告环节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景志国介绍了北大附中学院制书院制选课制导师制为核心的个性化、系统化高中生培养模式。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卢羡文介绍ACC项目的定位、理念、考试形式和内容。河南省招生办副主任刘刚指出对高考改革的理解重点包括高考内容改革和分科考试改革方面教育部考试中心原命题中心主任认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评价高考改革的核心北京大学工学院副院长朱怀球从高校招生的角度谈及北大如何考察学生、选拔学生、培养学生等问题基于ACC项目测试和调查数据,北京大学医学教育研究所助理教授吴红斌报告了资优高三学生的时间配置及影响研究ACC项目组专家韩庆报告ACC项目2018年度测评情况,介绍了各科测验的整体分析、各科项目难度和区分度分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全国工作委员会可持续发展素养测评与研究中心专家组组长许建琦介绍可持续发展素养的内涵及其测评与提升相关问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马进喜西北工业大学招办主任管兴华北京师范大学招办副主任刘日升南开大学招办主任助理吕雪艳先后介绍了各自高校的办学历史、学科特色、人才培养理念以及学校与高中的合作模式。河北衡水中学副校长康新江湖北黄冈中学副校长吴学安浙江杭州第二中学副校长邵江良先后介绍了各自高中的历史沿革、培养体系教学模式等最后,ACC项目组专家胡宏伟致闭幕辞。

“高中生发展与核心能力测评”分论坛现场

 

二、“教育信息化创新论坛”

 

    “教育信息化创新论坛在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报告厅举行。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尚俊杰主持开幕式,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党委书记阎凤桥致辞主题报告环节,江南大学教育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陈明选介绍了团队研发的基于测评大数据的高效教学体系支持系统及其应用实践。好未来教育集团学而思网校总经理陈宁昱介绍了学而思网校基于问题设计的“大数学”课程产品。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吴筱萌主持教育信息化创新分享环节。“移动学习”教育部-中国移动联合实验室MOOC研究中心主任王涛介绍新维空间站的“三板斧”,即手机屏、新维慧板和维海板北京大学教育信息化创新论坛秘书长刘雨昕介绍了“学习大讲堂”系列融媒体出版项目,该项目以主题讲座活动和融媒体产品服务相结合利用传播技术和工具,推动主流思想走近群众北京阿喔阿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聂欢介绍了阿喔阿教育的企业定位和教育实践。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教育游戏专委会秘书长肖海明介绍了基于4P模型和计算思维培养的小学人工智能启蒙教育实践与探索。未来学校实验室副主任曹培杰主持“教育信息化的成就、问题及未来”主题对话环节北京大学教育信息化国际研究中心主任贾积有认为未来教育将是服务于终身学习的智能普适教育。国家开放大学信息化部常务副部长袁亚兴认为未来教育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具有更广泛的连接性海淀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校长董红军认为,未来教育是解放人和关注思维、创造、爱与责任的教育。天业仁和(北京)教育投资有限公司总裁夏景奇认为未来线上线下协同,学生将在同一片蓝天下享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

C:\Users\lenovo\Desktop\照片\_MG_0776.jpg

“教育信息化创新论坛”现场

 

三、“国际教育变革与校长领导力”分论坛

 

“国际教育变革与校长领导力”分论坛在北京大学对外汉语学院报告厅举行,本场分论坛主要通过关注学校课程构建和家校社区资源整合两个方面来探讨国际教育变革背景下的校长领导力。论坛第一个环节由《北京大学教育评论》编辑部范皑皑副主任主持。美国NEO文教组织独立顾问、原汇佳教育科学研究院主任师伟做题为“正本清源:STEM课程的真意”的报告,成都树德中学喻琳荃副主任做题为“小学国际理解课程的设计与实验研究”的报告。广东广雅中学国际部主任邱玲以广雅书院发展历史为经,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主作主题报告。首都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杨朝晖、石家庄外国语教育集团国际部校长李胜对以上三位嘉宾的分享点评和反馈。论坛第二个环节由北京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中心谢萍博士主持。教育部名校长领航工程北京大学基地学员、西安高新第一学校第二学校高杨杰校长做题为“整合家校社资源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报告。济南菁英学校尹铭驿校长以东莞丰泰书院为例,做题为“构建学校为中心的未来社区”的报告。大连嘉汇橡树外国语学校刘舒靖常务总校长做题为“创客教育与创新学校”的报告。广东省教育厅政策法规处处长邵允振、《中小学管理》杂志社主编孙金鑫对以上三位校长的报告做评论,共同探讨校长如何以开放的心态、创新的理念和实干的精神将家庭、学校、社区紧密结合,为教师发展、课程建设等方面服务,从而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

“国际教育变革与校长领导力”分论坛现场

 

四、“生涯教育教师发展和活动设计”主题工作坊

 

“生涯教育教师发展和活动设计”主题工作坊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月光厅举行。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朱红组织到场参会代表进行了体验式生涯教育的活动并由此引出“整合性体验教育”的本土化原理——“同体大悲”,即生涯教育工作者应“感同身受”地为学生提供适度的挑战和足够的支持并采用体验式学习为主体方式开展教育活动华侨大学生涯教育研究所所长黄天中教授围绕体验式全程生涯教育理论与行动方案进行主题演讲。他通过“生涯到底能不能被规划”这一问题引出了自己的生涯理念,他认为生涯是从“生涯启蒙”到“生涯尊严”的全过程,这一过程以完成终身学习、终身成长、成为自己和成就自己为目的因而无法被规划的。强调生涯教育的工作者要拥有“不问付出,不求回报”的大爱,并抛开“讲大道理”的传统教育模式,遵循“授人以筌”理念为学生提供生涯所需的工具、机会和资源。最后,黄天中教授提出了“生涯规划——体验式学习456模式”,即立德树人的时代背景下的“4生、5业和6体”生涯教育模式。最后,朱红老师以库伯的体验式学习理论为指导,与在场教育工作者一同进行了体验式学习,并将本次工作坊的内容进行了提炼与总结,在此基础上报告嘉宾与一线教育工作者就生涯教育课程活动设计进行了深入交流。

E:\朱红老师\生涯会议\新生涯照片\DSC_0610.JPG

“生涯教育教师发展和活动设计”主题工作坊现场

 

五、“课例研究的中国经验”分论坛

 

  “课例研究的中国经验”分论坛在北京大学对外汉语学院报告厅举行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讲师魏戈做题为“课例研究的中国经验:历史与比较的视角”报告。温州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章勤琼做题为“基于学习路径的小学数学教学课例研究”的报告。北京市海淀区西苑小学数学教学主任岳玉明统领性地介绍了校课例研究的主要模式与开创探索,西苑小学数学教师闫金艳以“发现数学从读懂教材开始”为题课例研究汇报,西苑小学数学教师贾琦“如何将核心素养在课堂生根发芽”为题课例研究汇报,西苑小学教师郑现鹏按照“建立团队——研究过程——成长过程”三个步骤介绍了该校课例研究下的团队成长。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评价中心研究员郭立军从理论层面分析了西苑小学课例研究的特点,并指出该校课例研究对于研究团队中教师成长的促进作用。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副教授欧群慧通过统计数据呈现了西苑小学课例研究过程中教研团队的互动情况以及教研活动的开展情况。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立涛以工作坊的趣味互动形式带领大家体会如何进行课例分析,全体与会人员积极参与其中,并分享了各自对于课例研究的“隐喻”式理解。最后,魏戈博士对所有与会人员致以诚挚的谢意,并肯定了此次论坛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课例研究的中国经验”分论坛现场

 

“乡村教育的历史与文化之维”分论坛

 

  “乡村教育的历史与文化之维”分论坛在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报告厅举行此次论坛共分为“教育在民间”“扎根在田野”两场,主要探讨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文化传承和教育变迁,研究乡村教育与社会结构复杂的互动关系,关注农村教师群体、农村大学生、农村父母的教育叙事和情感体验,发掘底层文化和教育的现代价值,探索乡村文化发展的新可能性。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韩嘉玲致辞,她回顾了中国农村教育的历史,呼吁更多人关注乡村教育,从农村的实际出发办适合乡村、发展乡村的教育。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程猛做题为“‘读书的料’及其文化意蕴”报告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生范云霞做题为“劳动分工视角下的陪读母亲”报告,北京舞蹈学院教育学院讲师安超做题为“‘布迪厄神’与底层教育的污名化”报告,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王学男做题为“现代化漩涡中的少数民族教育——基于云南两市民族志研究的阐释”报告,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助理研究员王成龙做题为“乡村教师社会生活的代际研究——以河南省豫南镇为例”的报告,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张越发表了“少数民族乡村儿童的图像世界——一个傈僳族村寨的民族志”主题报告。最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郑新蓉为论坛致总结辞,她用“发声、思考、改变”来概括本次论坛的研究取向,并就教育的公共性问题主题报告。

“乡村教育的历史与文化之维”分论坛现场

 

七、“新时代下‘合作学习’的课堂引导活动”工作坊

 

    “新时代下‘合作学习’的课堂引导活动”工作坊在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报告厅举行。活动开始,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校友温思涵博士通过“JIGSAW 寻找伙伴”暖场活动让一百多位互不相识的与会者迅速组成合作小组,更进一步结成“合作学习”共同体,接着以小组活动方式共同探讨了“你认为合作学习是什么?”问题。各环节环环相扣,充分让与会者在体验中初步认识合作学习是什么。随后,温思涵讲解了合作学习的五大要素——异质分组、个人和小组责任、相互依赖、社交技能、团体学习历程反思,以及实践课程中合作学习的教学基本流程——引入、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全班分享以及反思。温思涵接着让与会者亲身体验合作学习流程,小组成员每人选择一张“彩色图卡”代表合作学习,通过相互分享合作完成合作学习知识结构图,最后思维导图或者一分钟短剧的形式进行展现。本次合作学习体验活动激发了各小组的创作积极性,一个又一个精彩的分享将会场气氛推向高潮。随后,人大附中朝阳学校校长马艳辉做题为“思维工具的应用经验分享”的报告该校借助思维工具、合作学习等多种方式改进教学方式,使学生思维素养可持续提升。本次工作坊以引导为核心,通过合作学习教与学实践的研究经验让与会者体验合作学习教与学的变革理念,让每一位参与者获得了专业的指导方法,激发了教育者教学变革的源动力,有助于引领未来课堂变革,推动基础教育教学变革发生

“新时代下‘合作学习’的课堂引导活动”工作坊现场

 

“社会情感学习(SEL)”主题工作坊

 

 “社会情感学习(SEL)”主题工作坊北京大学教育学院103会议室举行,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博士后刘湘燕主持工作坊旨在为教育者建构一个自主探索、相互理解和支持的情感空间活动开始,参与者通过“自我介绍”进行破冰热身随后,在“我有一个学生——场景还原”活动中,各位参与者通过场景回忆、文字还原、故事分享向其他与会者分享了自己作为教师感受到价值感的场景引发强烈共鸣;“即兴表演——故事线”环节中,“倾听”的重要性更为突显;“角色扮演”活动将整个工作坊的氛围推向高潮。参与者自主划分导演、编剧、演员、场记等角色以“收获”和“沮丧”为主题进行场景设计与角色扮演,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一步理解个体情绪在社会关系和学校、家庭、社会文化体系内的建构过程活动最后,刘湘燕以“批判视角下的社会情感学习——教育者的反思性实践”为报告,就社会情感学习的概念、核心要点、美实践与研究现状等问题与参会者进行分享,并从批判和跨文化视角介绍了社会情感学习(SEL研究的最新进展

“社会情感学习(SEL)”主题工作坊现场

 

    六场分论坛和两场工作坊内容丰富,精彩纷呈。随着分论坛和工作坊顺利结束结束,“守正创新、引领未来”为主题的“2019北京大学基础教育论坛”系列活动顺利收官,论坛圆满地落下帷幕。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北京大学基础教育中心  供稿)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