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

2019-06-17

西蒙·马金森教授访问我院并做“北京大学高端学术讲学计划”公开演讲

  6月11日下午,应邀访问北京大学的国际著名教育学家、牛津大学教育系教授西蒙·马金森(Simon Marginson)教授在教育学院112报告厅做题为《作为学生自我形成的高等教育:追问高等教育的本质》的公开演讲,拉开其本次“北京大学高端学术讲学计划”系列讲座的序幕。

  马金森教授现任牛津大学教育系教授、牛津大学全球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曾任教于墨尔本大学、莫纳什大学、伦敦大学学院等著名高校,获选欧洲科学院院士、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澳大利亚社会科学院院士。他的首场讲座由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杨钋副教授主持,校内外一百余名师生和听众参加了本次学术活动。马金森教授的这场公开演讲同时也是“大学堂·北大讲坛”顶尖学者讲座、“北大教育论坛”讲座。

  E:\外事: 马金森201906来访 -Marginson\马金森教授11日首场演讲大讲堂.jpg

  马金森教授发表演讲

  马金森教授的演讲展现了广阔的全球视野和浓厚的社会关怀。他以阐释自我形成的概念为出发点,梳理了以杜威为代表的美国实用主义、福柯的自我修身观念、康德思想中的教化观念、儒家的君子修身治学、阿玛蒂亚·森关于个体自由与能力理论中有关观念,并将这些观念与以心理学家维果斯基为代表的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相结合,指出这些理论都强调个人发展应当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当儒家思想与西方理论相碰撞时,这些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时代和不同文化背景的思想家具有的相同的社会关怀。

  接下来,马金森教授围绕如何在高等教育中理解自我形成的观念,并结合学生在高等教育场域的具体实践,分析了将学生自我形成观念运用于高等教育的重要价值。学生自我形成主要发生在正规教育机构中,并且这一自我形成过程需要通过知识来实现​​。教师在学生自我形成中的作用不可或缺,但是学习者拥有自我教育的空间,学生作为自我发展的个体,可以同时使用社会和学校提供的多种资源。马金森教授重点论述了如何促进学生自我形成,并阐释了学生自我形成与流动之间的互动关系:学生个体意识的能动性能够促进流动,同时流动也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能动性。这个观点不但在OECD最近一项关于教育人口流动性的研究中得到了证实,而且在其他许多实证研究中也得到了验证。自我形成的主体与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不同国家、不同院校存在很大的差异,这是一个内涵丰富且值得进一步探索的领域。尤其是采用纵向研究来解释新的因素为何会出现,不同类型自我形成之间的平衡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对于追溯学生自我形成的概念极为重要。此外,如何通过自我努力不断突破个体发展的极限,在高等教育实践中创造一个新的自我,并为未来世界发展做出贡献,这个问题关乎每一个人,值得人们仔细思考。

  E:\外事: 马金森201906来访 -Marginson\马金森教授11日首场演讲现场.jpg

  马金森教授演讲现场

  马金森教授指出,有必要深化对高等教育的理解。高等教育作为学生自我形成的观念,可以帮助我们对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进行更充分的阐释。东方文明历史悠久,蕴藏着儒家思想瑰宝,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学生自我形成的观念。学生自我形成既是一种不断追求的理论规范,也是一种生动的经验现实,它开放,并且深深植根于社会结构之中,需要我们在实践发展中不断更新对其的理解。高校学生需要建立一套符合自己生活实践特征的自我哲学体系,而不是墨守成规和固守既定观念,因为前者更符合学生自我发展的内在要求。

  E:\外事: 马金森201906来访 -Marginson\阎凤桥老师发言.jpg

  教育学院院长阎凤桥教授参与讨论

  E:\外事: 马金森201906来访 -Marginson\乌锐发言.jpg

  北京外国语大学助理教授巫锐参与讨论

  马金森教授发表演讲后,与会听众踊跃提问,积极参加讨论。教育学院院长阎凤桥教授、施晓光教授、来访讲学的詹盛如教授、博士生王小青、日本留学生土居健市、硕士生林珊等众多师生、访问学者和其他听众提出问题或进行评论,马金森教授逐一回应,现场气氛活跃,讨论富有深度,首场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王晓娜供稿)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