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

2020-11-20

北京大学教育学科重建四十周年系列庆典活动成功举行

2020年10月31日—11月1日,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成功举行教育学科重建40周年系列庆典活动。系列庆典活动包括10月31日下午“讲述:我和北大教育学科”讲述会、1日上午教育学科重建四十年纪念仪式暨“世界变局与教育未来”学术论坛及1日下午“学术与成长”北大教育学院院友论坛。

会场图

高朋满座,共话教育,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学科重建40周年系列庆典活动在线上线下同步进行。除学院师生外,出席线下会议的嘉宾有:特邀发言的校内外嘉宾;来自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社会科学研究部、教务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人事部、经济学院、外国语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艺术学院、考古文博学院、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国际关系学院、政府管理学院、体育教研部、人口研究所、档案馆等校内兄弟单位嘉宾;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北京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中央音乐学院、沈阳师范大学等校外兄弟单位嘉宾;来自捐赠单位的嘉宾以及来自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和澎湃新闻的媒体朋友。

纪念仪式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四十不惑,前路漫漫。在北京大学教育学科重建四十年纪念仪式上,各界人士对北京大学教育学科的重建表示祝贺,对北京大学教育学科在过去四十年所取得的成绩表示充分肯定,并对教育学院在当前背景下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精辟、深刻和具有宏阔视野的见解。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哈巍副院长主持

纪念仪式由教育学院副院长哈巍主持。仪式伊始,伴随着《百年传承,四十不惑》的短片,与会嘉宾一同回顾了北大教育学科建立、重建、拓展和壮大的历史演进。随后,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叶静漪、教育学院名誉院长闵维方、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管培俊、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石中英、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教育学院Adam Nelson教授、教育学院教师代表杨钋副教授、教育学院院友代表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教育心理系阴悦副教授、教育学院学生代表陈得春、教育学院党委书记及院长阎凤桥先后致辞。

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叶静漪致辞

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叶静漪代表北京大学向教育学院致以祝贺,赞许了北大教育学科重建四十周年来为学校“双一流”建设和国家现代化发展做出的贡献,肯定了教育学院在学科拓展、方法探索、政策咨询等方面的成绩。她强调,在当下教育变革的时代大背景中、在教育学科蓬勃发展的契机下,北大教育学科面对新的挑战和机遇,她希望北大教育学科在重建四十年之际,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更好地研究教育发展规律,为服务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教育学院名誉院长闵维方致辞

闵维方教授从三个角度高屋建瓴地论述了北大教育学科肩负的重大责任。首先,要发挥北大的综合学科优势,通过高质量的教育培养人们有效参与政治生活的素质,确立共同的公民价值观,达成立德树人的目标。第二,要弘扬北大鼓励独立创造的学术传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发展新型教育学科,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最后,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要通过教育科学领域的广泛国际交流与合作,增进中国同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理解,造就具有世界眼光和深刻国际理解的国际化人才,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管培俊致辞

教育学院院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管培俊副会长对北大教育学科在教育学术研究和教育改革发展等方面的历史贡献给予充分肯定。他代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对北大教育学科的发展提出新的期待:北大教育学院应当以更加开放、包容、进取的精神状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宗旨,平衡自由探索与服务国家之间的关系,以一流人才、一流成果回应国家和人民期待,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重要贡献。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石中英致辞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石中英院长对过去四十年来北大教育学院在高素质人才培养、高水平教育研究、高质量社会服务和高层次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取得的突出成就表示热烈祝贺。他回顾了北大、清华教育学科共同为国家发展献力的历史,提出了当下教育学科面临的新挑战,对北大教育学院的未来发展表达了美好祝愿。

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教育学院Adam Nelson教授致辞

Adam Nelson教授代表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教育学院对北大教育学科重建40周年表达了祝贺。他重点回顾了近年来北京大学-威斯康星大学在学术交流、国际合作方面取得的成绩,并表达了未来在两校之间建立更广泛、深厚的合作关系的殷切期望。

教育学院教师代表杨钋副教授致辞

杨钋副教授重点讲述了北大教育学院“不唯上、不唯书、不唯众、不唯我、不唯风、只唯实”的院风和知行合一的传统对自己的重要影响。她回顾了自己的在北京大学、在北大教育学院学习和工作的历史,并代表教师群体表达了不忘初心、不负使命的坚定决心。

教育学院院友代表、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

教育心理系阴悦副教授致辞

院友代表阴悦强调了北京大学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传统,提出在当今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相互理解和相互包容的重要性。她回忆了北大高教所对自己人生发展的重大影响,并结合自身经验探讨了“教育与人的幸福”之关系。

教育学院学生代表陈得春发言

2019级教育管理与政策系硕士研究生陈得春分享了他所理解的“变与不变”,在燕园风物、学院发展、教育形势的变化中,北大传承的百年精神、学院品格、教育理想从未改变。发言中,他代表青年一代表达了为学术研究和社会发展贡献力量的决心。

教育学院党委书记、院长阎凤桥致辞

教育学院党委书记、院长阎凤桥代表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全体成员对参与庆典的所有嘉宾表示衷心的感谢。他回溯并梳理了北大教育学科重建四十年来的历史,并提出教育学科在未来发展中需要处理好国际化与本土化、教育学科与相关学科、自由探索与团队合作、有所为和有所不为、学术性和思想性等几对关系。

讲述会

伴随着民乐团和中乐社的悠扬吹奏和激昂鼓声,“讲述:我和北大教育学科”讲述会拉开帷幕,讲述会围绕学科发展、政策引领、方法探索、服务社会4个主题展开,讲述人回望并反思了北大教育学院的发展历程与办学宗旨。

学科发展

学科发展环节由陈晓宇教授主持。讲述人闵维方教授以十年为一阶回顾了北大教育学科取得的成绩,并从战略高度提出了对教育学院未来发展的构想。北大教育学科初创时期的核心成员陈学飞教授回忆了北大教育学科重建初期的历史,回顾了自己从事比较高等教育研究和教育政策研究的学术发展经历。高利明教授讲述了教育技术学科在北大发展的历史和自己对教育技术学科发展的认识和切身体会。

政策引领

政策引领环节由文东茅教授主持。谈松华研究员追忆了与高教所合作进行教育政策研究的故事。喻岳青教授以江泽民同志1998年北大百年校庆讲话起草者之一的身份分享了“985”计划出台始末。方光伟讲述了教育学院师生在教育立法领域所做出的贡献。

方法探索

方法探索环节由林小英副教授主持。陈向明教授从自身成长为质性研究者的经历出发,讲述了自己在不同身份转换之间独特的人生和学术体悟。丁小浩教授分享了自己发展平民学校过程中的困惑与担当。王蓉教授分享了自己以北大为根脉、在伯克利成长,在中国基层进行教育财政研究的故事。

服务社会

服务社会环节由院友宋宇齐主持。学术博士毕业生代表林杰以《吾爱吾师,吾才爱真理》为题,动情讲述了北大学术自由之风气对自己的深刻影响。硕士毕业生代表童小平以树木自比,讲述了自己在教育学院的支持下成长,并在走出学院之后服务和回馈社会的经历。Ed.D.毕业生代表单强讲述了自己作为苏州工业园区职业学院院长,在职业技术教育中与学生相知相处的教育实践故事。

讲述会后,教育学院党委书记、院长阎凤桥发表了总结致辞,并宣读了老校友、北大高等教育研究所创建人之一郝克明同志向教育学院师生发来的贺信。

阎凤桥院长宣读郝克明同志贺信

学术论坛

在“世界变局与教育未来”的学术论坛上,诸位学者围绕世界变局下中国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分享了角度多元、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的真知灼见。

陈平原—中国大学“双循环”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以批判性的视角审视了中国高等教育在世界变局中面临的挑战和可能的对策,从内外两个方面论述了中国大学“双循环”的必要性与可行性。陈平原教授强调,在国际人文交流趋于减少的态势下,更当警惕过分强调特殊性而闭关自守,我们需要把视角从美国向全世界扩展,汲取中国教育发展的国际资源。同时,要完善“内循环”机制,保障顶尖大学与其他大学之间、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资源调配的公平性,建立起内部发展的健康机制。

Ruth Hayhoe—Peking University as an Icon of Cultural Leadership: The Role of Education in Times of Geo-political Stress

在精心制作的配乐展示片之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许美德在视频中温情脉脉地讲述了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她借司徒雷登、汪永铨、谢希德的教育故事展示了自己所秉持的教育观念。教育不仅培养人的知识能力,更培养一种寻求人与人之间联系的能力,而这一点在当今世界愈显重要。她希望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承继前辈汪永铨教授的精神,发挥自身作为文化之桥和理解之桥的作用。

谢维和—世界变局中的教育选择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谢维和阐释了自己对中国教育发展的理解。一方面,中国教育发展确实取得了成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成功,充分说明西方发达国家教育的发展道路与办学模式并非唯一。但另一方面,中国教育也面临着向世界解释自身价值的责任。中国教育发展应坚持独立自主和改革开放相结合,为全球多元化教育格局的形成做出努力,实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周作宇—教育的荒地:作为未来的现在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周作宇从“教育的荒地:世界危机中的教育景观”、“未来的现实建构与行动的时间差序”、“教育的选择:作为未来的现在行动”三方面切入,在哲思与经验、本土与国际之间穿梭。面对民粹主义、冷战思维和依附心理的三重危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现实和哲学上意义重大。基于此,他指出,未来的面貌在于现在的教育行动,我们当培养人的世界眼光和未来胜任力,实现从“教育的荒地”到“教育的奇境地”的转变。

甘阳—从美国的“名校专政”(The Tyranny of Merit)到中国的“全民鸡娃”:全球生产链中的大学

清华大学新雅书院院长甘阳指出,“鸡娃”、“直升机父母”的出现是因为高等教育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在此背景下,美国已出现了对高等教育的反思,部分学者重识Meritocracy(英才主义),拒绝“名校统治的陷阱”。教育如何真正实现社会的平等与公正?如何让没有上过大学的劳动者享有同样的收入和尊重?甘阳教授希望北大、清华在此问题的解决上有所作为。

陈洪捷—两栖思维:中国大学的西化与全球化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陈洪捷指出,清末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在盲目引进与盲目超越间摇摆,缺乏“两栖思维”。他认为,为促进中外更好沟通与对话,我们应当具有“两栖思维”,熟悉中外两种不同的规则和文化。

刘云杉教授在总结中指出,教育是位育人格之力量,是文明发展之根源,这既是百年来中国教育工作者不懈的追求,也是我们必须坚持的理想。

院友论坛

11月1日下午,“学术与成长:北大教育学院院友论坛”在教育学院112报告厅正式开始。会场不时响起欢声与掌声,在生动活跃的氛围中,教育学院院友同聚一堂,展开对话。围绕【精神之源:个人成长与社会责任】、【学问之道:坚守、专注与知识创新】、【教育之思:时代变革与教育发展】、【未来之问:交流、合作与发展】4个主题,毛丹、安超、方明军、张国兵、江凤娟、薛海平、茶世俊、吴红斌、邢志杰、王小青、康小明、卢立涛、申超、刘红燕等院友分享了自己的体悟。

结语

百年传承,四十不惑,在四十年的发展中,北大教育学科不仅重续文脉,在蒋梦麟、陶孟和、邱椿等前辈教育家开出的道路上稳步前行,并且不断开拓创新,回答了国家民族发展所提出的新问题。旧精神与新风格,将成为北大教育学科迈向广阔未来的坚实依托。北大教育人将秉持民主开放、严谨求实、创新卓越的院风,在北大这片学术沃土的滋养下,坚定不移地朝着建设一流学科之目标前行。

从恳切致辞到生动讲述,从相聚之乐到学术之思,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学科重建四十周年系列庆典活动圆满落幕。

 

文字:谢心怡 刘雪婷 来星凡 小瑶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