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

2019-04-22

北京师范大学陈丽教授受邀来我院做“互联网+ 时代知识观的进化与课程形态的演变”学术报告

2019416日,北京师范大学陈丽教授受邀来我院做学术报告。报告主题是互联网+时代知识观的进化与课程形态的演变。本次报告由教育技术系贾积有教授主持,我院六十余名师生参与本次学术活动。

陈教授认为“互联网+”时代是物理空间、人类社会、信息空间这三空间共同存在的时代,我们现在正处于这一时代的开始阶段。在这一时代,我们需要格外关注信息空间带来的五个特点:资源共享化、信息众筹化、行为数据化、时空灵活化、关系网络化。与此同时,互联网教育成为教育实践创新的热点领域,例如:空间混合、资源共享、精准决策、消费驱动等。

陈丽教授在讲座中

陈教授向大家阐释了“互联网+”时代知识的特点。首先陈教授展示了知识的回归现象,知识由农耕教育时代的人类全部智慧逐渐发展成为学校教育阶段的专门职业,最后又回归到互联教育时代的人类全部智慧。陈教授强调,在互联网教育时代,知识的内涵更加丰富,信息、理解、技能、态度、价值观等都是知识;知识的生产方式呈现出交叉创新的特点,协同、众筹、多学科等特征逐渐被研究者所重视;知识的存储与生产呈现网络化的特点,在今天,组织、个体、甚至机器都能生产知识;陈教授还强调知识的生产起源于问题和分歧,知识的生产过程是一个生态系统中各要素相互作用的过程。陈教授总结认为:我们的知识观正在发生进化,由传统的有限书本知识、静态客观知识、普遍抽象知识、分科系统知识逐渐发展为海量信息网络、动态主管知识、境遇操作知识、综合碎片知识。而“互联网+”时代新知识观给教育研究提出新的命题:面对海量网络信息如何掌握?动态的主观知识如何学习?境遇操作知识如何评价?综合碎片知识如何交叉?

陈教授讲座现场

接下来,陈教授介绍“互联网+”时代教育的本体论:联通主义。联通主义的核心思想是学习,是神经网络、概念网络、信息网络三个网络相互作用的过程。联通主义存在四个层次,分别是:神经网络、人与资源、人与人、组织与组织。基于以上创新实践,现在主要研究课程优化、知识生成、认知发展三个方面的问题。然后,陈教授结合自己的MOOC《“互联网+”教育:理论与实践对话》,向大家展示了社区型课程的一些特点和陈教授团队的一些初步研究成果。

陈教授认为教育正在经历从线性-混沌-有序的变革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四个方面的创新至关重要:哲学:对教育的根本性问题的认识;课程:我们基本的课程形态要发生变化;供给:教育的供给方式决定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方向;范式:教育研究范式要走向大数据的研究范式。之后,陈教授和在座师生展开了深入交流并与大家亲切合影留念。

 

专家简介:陈丽,女,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远程教育专业的学科带头人,现任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与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技术委员会主任。陈丽教授致力于“互联网+教育的专题研究,重点关注三个方面的内容:1、研究互联网+教育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阐释互联网+教育的哲学基础; 2、研究互联网对教学结构、管理结构和供给结构的变革影响,揭示互联网+教育的基本原理;3、研究互联网+教育的战略方向,推动教育制度创新。

 

(教育技术系供稿)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