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

2021-01-19

2021北京大学基础教育论坛顺利举行

 

2021年1月16日上午,由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北京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联合办的“守正创新,引领未来”2021北京大学基础教育论坛通过线上线下混合隆重开幕,其中线下嘉宾会场设在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的112报告厅。次论坛以“基础教育变革:多元与融合”为主题,包括主论坛和个分论坛及工作坊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共名嘉宾加了本次论坛线上线下研讨与报告,数千人通过在线观看直播参与了此次论坛

上午的主论坛分为三个环节,包括开幕式、特邀报告和主题报告坛开幕式由北京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陈晓宇教授主持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阎凤桥、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董事长致辞。论坛邀请到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余胜泉、原香港大学副校长程介明、密西根州立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Lynn Paine进行特邀主题报告。在主题报告环节邀请到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吴筱萌、北京大学教育大数据中心主任郭丛斌、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高中教育专委会研究员戴君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刘云杉、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林小英和华东师范大学课程所副所长陈霜叶国内外嘉宾和学者分别主旨报告和研讨

陈晓宇教授主持论坛开幕式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阎凤桥致欢迎辞。他表示,此次基础教育论坛的主题和举办形式反映了互联网技术改变社会的新形势。如果疫情成为常态,教育的多元化发展已成基本的格局,关键在于融合,这种融合不仅是线上和线下的融合,同时也是教育与人文的融合。凤桥教授从生活中的故事出发,演戏与教学、使用PPT的利与弊,线上与线下教学效果的对比三个方面进行分析阎凤桥教授表示新技术前景无量,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改变着教学的方式和效果,同时,他表达了各位与会嘉宾发表的真知灼见期待预祝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阎凤桥致辞

紧接着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董事长在致辞中表示,此次论坛对于推动基础教育研究和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董事长指出,教育环境信息化、教育管理智能化为加快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推动中国基础教育事业发展创造了条件,但基础教育产品的差异化创新、教育企业制度性创新能力、校外培训行业规范性和自律性仍有待进一步加强。因而,教育行业要加强自律、严守底线,补齐短板、缩小数字鸿沟,促进基础教育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杨丹董事长表示,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将继续支持互联网教学产学研用合作,为推动资源优化整合、互联网教育的健康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董事长致辞

论坛的第二个环节为特邀主题报告,由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哈巍主持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哈巍主持特邀主题报告

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余胜泉教授作了题为“智能时代的认知变革及其陷阱跨越”的主题报告。余胜泉教授指出,知识的增长远超出人类认知能力的提升,人们需要掌握越来越多的知识才能生存认知外包通过人机结合的思维方式,增强认知能力,进而延伸人的大脑,并导致现代人的阅读方式、认识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在这样的背景下,余胜泉教授指出了认知外包的教育陷阱,即导致思维懒惰与幼稚化、内外部认知的失衡与割裂,具体表现为认知过载与选择性焦虑、丧失认知主体性、限制主体发展多样性、认知离散化和碎片化。余胜泉教授认为,要跨越这一教育陷阱,需要客观认识智能技术,促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教学中,要通过智能技术促进学习者高阶思维发展,实施核心素养导向的深度教学,建立从知识到能力和素养的转化机制,形成能力素养导向的取向变迁。

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余胜泉主题演讲

香港大学荣休教授、原香港大学副校长程介明教授以“基础教育:什么基础”为主题开展报告。程介明教授从教育的最终目的和核心业务出发,认为当前社会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与此同时教育也在发生改变,在供过于求、个性为尚、机构趋小、生涯变幻、社会新态等方面更为凸显。程介明教授认为基础教育是在封闭的教育体系里面谋求上升在新的社会形态里教育目标应该从就业规划变为学会应变,从聚焦学历变为聚焦学习,因此,基础教育应该超越升学的要求就业的目标。程介明教授指出,基础教育的基本任务在于让学生学会学习,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最后,从课程与学习、德育与智育、科目与项目、线上与线下、划一化与个别化五个方面分析了未来基础教育的走向

香港大学荣休教授、原香港大学副校长程介明主题演讲

 

密西根州立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Lynn Paine琳·佩恩K-12教育为主题发表报告。琳·佩恩教授指出,不断变化、更加复杂的世界让人们意识到摆脱教育的旧有框架很重要,教育也必须考虑个人、社区和整个世界的福祉。琳·佩恩通过分析OECD开发面向未来的“学习指南”,提供了教育学习愿景及学习目标。“学习指南”的使命是将知识、技能、价值观和态度融合在一起,帮助学生实现可持续的幸福。琳·佩恩认为,态度、价值、知识并非是相互竞争的零和关系,而是相互依赖、相互关联的。其中,知识不仅包括核心性基础知识,还包括公民意识、公平、个人和社会责任等价值观;技能包括认知和元认知技能、社会和情感技能、新技术和新信息的实践技能琳·佩恩最后指出,对于教育者来说,重塑教育的理念不仅是改变课程,更重要的是要重塑自身对于教学的思考

密西根州立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Lynn Paine主题演讲

 

随后,教育部“国培计划”名校长领航工程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基础教育帮扶行动表彰活动举行。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哈巍对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支教团新疆兵团二师八一中学教育帮扶和田策勒县第一中学优秀支教教师进行了表彰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哈巍对教育帮扶行动进行表彰

 

论坛的第三个环节为平行主题报告此次基础教育主论坛设置两个平行主题报告环节平行主题报告一由北京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尚俊杰主持围绕教师专业视觉特征、精英大学入学机会校际差异、中小学语文学科的教与学三个主题展开。

北京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尚俊杰主持平行主题报告一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吴筱萌作主题报告“教师在课堂怎么看——新手与专家教师专业视觉特征研究”吴筱萌副教授教师专业视觉描述为教师认知能力与教师行为之间的重要中介和对专业情境的精确观察,对教师专业视觉的性质及其影响的深刻理解将有助于洞悉教师工作的默会特征,进而有助于找到更好的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式。从关注时间来看,新手教师对学生的总关注时长和对单个学生的平均注视时间都显著高于专家教师;从关注的平均程度来看,专家教师学生关注的平均程度优于新手教师;从关注的效率来看,专家教师的平均注视和平均访问时长都显著低于新手教师,拥有更迅速识别学生状态的视觉能力,关注学生的效率更高。吴筱萌副教授指出,学生特质、学生成绩、学生座位、家庭因素是影响教师对学生关注不均的主要原因。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吴筱萌进行主题报告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研究员教育大数据中心主任郭丛斌作题为“精英大学入学机会校际差异的马太效应研究”主题报告。郭丛斌研究员表示,教育是实现向上社会流动的重要渠道,精英大学的入学机会的校际差异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研究发现,占据了大部分精英大学入学机会的第一类高中主要来自省会或是副省级城市,而一般地级市以及县级高中的精英大学入学机会处于相对劣势;第一类高中与第三类高中的精英大学入学机会呈现两极分化,精英大学生源高中之间存在明显的马太效应;跨市县招生使得各省第一类高中输出精英大学生源的数量增加,加剧了各省精英大学录取机会校际差异的两极分化。基于此,郭丛斌研究员提出禁止第一类高中无限制跨市县招生,稳定弱势高中教师队伍,继续推行精英大学各项专项计划等政策建议。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研究员教育大数据中心主任郭丛斌进行主题报告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高中教育专委会研究员戴君华作了题为“中小学语文学科的教与学—基于全国问卷调查的思考”的主题报告戴君华研究员通过大范围问卷调查数据研究发现:语文学科的“重要性”得到学生广泛认同,大部分学生对语文学科表现出“喜好度”;学生对阅读作业的“偏好”程度较高,对写作作业的“厌恶”程度较高;九成以上学生每周至少进行1次课外阅读,学生阅读频次影响语文学业表现;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掌握是语文教师教学工作的主要难点;语文教研员的教研活动方式多样,以课程教学实践为主,理论研究较为缺乏;八成以上学生对新教材表示喜欢;语文教师对统编新教材的理解还需进一步加强等。基于以上发现,戴君华提出应重塑对语文教育的认知,持续营造“全民阅读”的氛围,加强教师和教研员队伍的专业培训,深入学习新教材的建议。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高中教育专委会研究员戴君华进行主题报告

 

平行主题报告二由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社会科学部副主任文东茅主持。围绕学校教育的发展、教育改革中的县域教育、中国教育政策的常态三个主题展开研讨。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社会科学部副主任文东茅主持平行主题报告二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刘云杉以重建学校:把教育带回来为题发表主题报告。刘云杉教授从伊里奇的“去学校化社会”谈起,勾勒了教育面临的严峻现状:知识被符码化为信息,学校教育慢慢被消解。在此过程当中,知识和教育被置换为能力和学习,个体的学替代了教与育。刘云杉教授对智能对人的异化、对教育的殖民表示担忧,质疑对知识形式主义的批评流于能力形式主义。通过梳理古典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回顾涂尔干的道德教育理念和重拾杜威对进步主义教育的反思,刘云杉教授强调了教育的一系列基本命题。学校作为不同于家庭的政治社会,培养人的义务感、纪律精神,纳入世界秩序、社会秩序、内在心智秩序这一套次序。刘云杉教授以历史教育为例,阐释了如何把知识中隐含的间接经验转化成可理解、可沟通、可融通的经验,并呼吁加强对基本理论的研究和对根本问题的思考。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刘云杉进行主题报告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林小英以县域教育:作为中国教育改革中的他者?题发表了主题报告,从整体的角度勾画了教育改革行动的概念图式,试图反思中国常态的教育改革。林小英副教授梳理了近30多年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带来的问题,即政策造成的县域之间、县市之间的教育资源竞争现象。县域常态的教育改革以增量为主,只想着把蛋糕做大,但是蛋糕怎么分好则未受充分考虑。教育改革在城市的单方面加速,人为造成了再同步化的困难,县域教育中的共同体行动中的耗损未被纳入考虑。林小英副教授认为,现有的改革中,县域学校不被认为是自足的观念对象,在教育改革中始终具有“他者性”,待淘汰的“他者”。研究者和改革者实际上应该用事实评价事实,而非用价值来评价事实。林小英指出,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为重新找回县域教育的主体性提出了新的希望。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林小英进行主题报告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所副所长陈霜叶以非常态中的中国教育政策常态报告。陈霜叶教授立足于疫情的非常态状况,透视其中教育的常态,分析中国的政策现实的知识基础。陈霜叶教授以去年两个多月中国全域的“停课不停学”政策任务为切口,探析这一项不可能的任务是如何在国家的政策中成为可能、从颠覆性的目标变成现实的;其中又有哪些默会的知识。陈霜叶教授梳理了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政策的变化过程分析了政策中浮现的“愿景性目标”与“快速政策迭代”和“打补丁”政策。总结指出,近几年,中国教育政策系统中已经形成了一系列本土性政策知识,甚至形成了因应舆情、因地制宜的政策脚本。研究者应该看到中国政策的特点,分析其中的优点和缺点,为之后的教育实践提供经验和教训。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所副所长陈霜叶进行主题报告

 

2021年1月16下午,“2021北京大学基础教育论坛”场平行论坛和一场工作坊在线上举行与会嘉宾围绕教师专业发展民办教育发展AI教育与计算思维教育信息化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生涯教育教育领导力数字化阅读等主题积极讨论,进行了深入而热烈的交流

分论坛一以“教师专业发展”为主题,分为“跨界与融合:新时期下的教师专业成长”和“从‘讲故事’到‘做研究’:一线教师的叙事探究路径”两个单元。论坛由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陈向明、北京理工大学人文社科院助理教授王青主持。

分论坛二以“民办教育发展”为主题,由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培训办公室主任范皑皑、北大教育学院博雅博士后郑蕾主持。

分论坛三“AI教育与计算思维”为主题,聚焦“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与计算思维发展,由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学习科学实验室执行主任、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尚俊杰研究员主持。

分论坛四“教育信息化”为主题,聚焦“人工智能点亮课堂,由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技术系教授贾积有主持。

分论坛五以“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为主题,由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鲍威主持。

分论坛六以“生涯教育”为主题,聚焦“大生涯教育观下高中生的选科指导”,由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朱红主持。

分论坛七“教育领导力”为主题,聚焦“幼有所育:学前教育机构的高质量运营与卓越领导”,北京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中心谢萍博士主持。

工作坊以“数字化阅读为主题,聚焦“从‘教’的技术到‘学’的技术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技术系长聘副教授郭文革主持。

随着主论坛分论坛、工作坊的顺利结束,基础教育变革:多元与融合为主题的“2021北京大学基础教育论坛”系列活动顺利举办。此次论坛圆满落下帷幕。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