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

2023-07-14

教育学院举办“学习科学与未来教育研究”课题研讨会

2023年7月9日至11日,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顺利举办“学习科学与未来教育研究”课题研讨会。本次研讨会由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学习科学实验室主办,由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学习科学实验室博士后刘誉主持。7月9日上午,研讨会围绕“中国的未来教育”主题开展圆桌交流,美国南密西西比大学教育技术与设计学科王淑艳终身教授、纽约州立大学奥斯威戈分校杨浩教授、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学部副主任及教育学院文东茅教授、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学习科学实验室执行主任尚俊杰长聘副教授,以及来自深圳市罗湖未来教育集团的二十多名教师参与了此次圆桌交流,共同探讨国际比较视野下,适应中国发展和需求的未来教育形态。

图1 研讨会现场

在尚俊杰副教授和罗湖未来教育集团代表贺静静老师致辞之后,文东茅教授首先提出,未来教育中的教师需要持续不断地向上向善,努力将自己的教育生活书写为一篇好文章,即使读者只有自己。他强调未来的教育不是为了少数人的幸福和未来,而是为了更大部分人的幸福和未来,未来学校里的每个人都有未来。文教授还鼓励未来学校的教师们在走好当下每一步的前提下,发挥引领作用,为各自家乡的教育发展贡献力量。

图2 文东茅教授分享观点

王淑艳教授通过几段视频向大家展示了美国小学的教室布局陈列、课堂中交互式白板的使用和iPad运用于阅读的情景,呈现了教育技术在美国课堂教学中运用的真实情况。王教授认为学前与小学阶段对孩子的成长影响十分重大,因为这是培养和塑造孩子人生观与态度的重要时期,所以中国未来的教育应该更注重培养孩子的思维,让孩子们学会学习(learn how to learn),学会团队合作、交际、问题解决等终生受益的生存技能,而非只抓考试分数,让所有孩子们都能有幸福的生活,而非只让塔尖部分的孩子有闪耀的生活。

图3 王淑艳教授展示美国小学课堂教学真实情景

杨浩教授介绍道,美国中小学教育注重保护孩子好奇心、遵循孩子成长规律和注重高阶思维培养,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方面。在与文东茅教授进一步探讨“未来学校应该是什么样?”的问题时,杨浩教授提出,从多个国家的21世纪能力发展报告中看,他们已经从强调3R能力,即读(reading)、写(writing)、算(arithmetic),转而提出4C能力,即批判性思考与问题解决(critical thinking and problem solving)、有效沟通(effective communication)、团队共创(collaboration and building)和创造与创新(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这启发我们在未来教育中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4C能力。

图4 杨浩教授分享观点

本次研讨会的圆桌交流上,罗湖未来教育集团的教师们与各位教授就美国中小学教师资源配置、工作日程和人口变化对中国未来教育内卷的可能影响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探讨。最后,尚俊杰副教授总结中国的未来教育需要首先放眼世界来定位自己的坐标,更要结合中国实际国情来制定切实可行的方向和目标。在技术赋能教育的时代,未来教育势必有更理想的图景,需要各位教育从业者怀有热情和远大的斗志共同为之努力。

圆桌交流之后,学习科学实验室博士生张鹏分享了题为《游戏的课堂实践与应用》的报告,呈现了丰富的教育游戏和游戏融入课堂教学实践的教学案例。她提出“将游戏应用于教学活动”和“将教学活动设计成游戏”两种游戏在课堂中的应用思路,并具体分析了在准备、导入、新授、练习、总结和复习的课堂环节中,探究学习、翻转课堂和合作学习等教学模式中如何应用游戏。最后,张鹏分享了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选择合适游戏的标准和游戏开发的流程,以及并推荐一些可用的游戏资源和常见的游戏开发平台。

图5 博士生张鹏分享《游戏的课堂实践与应用》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周新林教授做了《脑科学对课堂教学的启示》的报告分享,介绍了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理论概念和大脑的分区结构与功能,分享了丰富的脑科学与学生学习的实验研究及相应的启示。他结合“激活正确的大脑”“多元学习与中庸之道”和“因学科而已和因人而异的学习”这三项大脑有效学习的基本原则,提出分散学习、图形与言语描述相结合、整合概念的抽象与具体表征、讲授与测验结合、片段教学、帮助学生有效分配时间和帮助学生通过提问和回答深层次问题建立解释系统七项有效教学的建议。

图6 周新林教授分享《脑科学对课堂教学的启示》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学习科学实验室博士后刘誉在研讨会上做了《教师做研究的现状、困境和应对策略》的讲座分享,从国内外教育发展趋势上说明了教师为何要做研究,呈现目前国内参与研究活动的一线教师有被动参与者、边界冲击者、合格胜任者和核心引导者四种类别,并详细介绍不同类别教师的参与特点。通过与罗湖未来教育集团教师的充分交流,刘誉博士结合她的研究总结了教师做研究时面临着时间有限、能力不足、信念微弱、角色冲突、组织氛围与重要他人影响等方面的困境,并提出树立专业成长目标、让研究与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组成/加入靠谱团队、积极寻找外部专家支持/合作、获得学校支持和提升自身能力等应对策略。

图7 刘誉博士分享《教师做研究的现状、困境与应对策略》

人大附中航天城学校教科研主任刘姝君老师做了《基于学习科学的合作学习实践探究》的讲座,分享了她与团队在合作学习实践探究的具体过程和总结的经验。北京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学术合作与交流中心负责人马积良老师做了《遵循学习科学 实现科学学习》的讲座,分享了他运用学习科学中的几项基本理论于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和成效,并详细介绍了龙越学校的“龙币”体系。

图8 刘姝君老师分享《基于学习科学的合作学习实践探究》

图9 马积良老师分享《遵循学习科学 实现科学学习》

清华大学《现代教育技术》杂志社编辑部主任、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人工智能专业委员会理事焦丽珍老师在研讨会上分享了《学习科学与未来教育:研究什么?该怎么研究》,从学术论文写作的“四重逻辑”介绍论文写作各个环节中需要注意的原则,分享如何做好论文选题的策略,详细介绍了好研究和好论文的“气质”,提示在学术中需注重细节,遵守学术写作规范。最后,焦老师分享了适合教师们关注和投稿的期刊名单,鼓励教师们踊跃向合适的期刊和学术会议投稿,成为学术争鸣中的声音来源之一。

图10 焦丽珍老师分享《学习科学与未来教育:研究什么?该怎么研究》

研讨会的最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学习科学实验室的博士生与深圳罗湖未来教育集团教师共同就“学习科学与未来教育”的主题再次进行了一场圆桌交流,深入讨论了未来学习空间与环境设计、教师开展实证研究、游戏化教学的适用策略、平板等电子设备融入课堂教学、人工智能对未来教师职业的影响等问题。最后,刘誉博士总结道,未来的教育势必需要结合科学研究共同前进,教师也将作为研究队伍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专业研究人员与教师的协作,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结合,有利于未来研究更扎实,未来教育更科学。至此,本次充实的研讨会圆满结束。

图11 研讨会参与人员大合影

撰稿:刘誉

图片:王科、李卓、刘誉、贺静静

审校:霍玉龙

 

【背景资料】当前教育领域对未来教育、未来学校非常重视,深圳罗湖也重点打造了罗湖未来学校。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学习科学实验室和深圳罗湖未来学校(罗湖未来教育集团)正在深度合作,联合开展了“学习科学与未来教育”的研究项目,希望探讨未来学校的实现途径,其中重点探讨新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模式,希望借此促进课堂教学变革,让学习更科学、更快乐、更有效。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