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

2017-12-27

“南门博士生跨学科学习研究联盟”共议“大数据与人工智能”

  “南门博士生跨学科学习研究联盟”(以下简称“南门博士生联盟”)由邻近北大南门的对外汉语教育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新媒体研究院、信息管理系、教育学院共五个院系的博士生党支部发起成立,定期开展理论研究、学习研讨、社会实践等形式的交流活动,旨在提升博士生综合素养,加强跨学科学习交流研讨。

  12月15日下午1点,“南门博士生联盟”第三次集体活动由教育学院承办,在教育学院206室举行,此次活动邀请了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的毛航宇、马凌霄两位博士生就议题“新技术时代的教育与传媒: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影响”进行分享。来自其他5个院系的10名博士生共同就人工智能的技术发展及其影响参与了讨论。活动由教育学院博士生党支部书记刘鑫桥和宣传委员张慧睿主持。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博士生毛航宇首先介绍了“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的产生、发展与前景。他介绍到,“人工智能”的概念形成于1956年,此后经历了波动的发展历程。到2006年“深度学习”概念提出之后,这一技术受到广泛关注与应用。发展到今天,“人工智能”已经成为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领域的技术科学。但是“无人工,不智能”,目前这一技术的运用还需要人的作用才能够达到“智能”的功能。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博士生毛航宇介绍“人工智能”的发展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博士生马凌霄进一步介绍了人工智能技术及其存在的问题。他认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需要依赖大量的数据,并且需要对模型进行大规模的数据训练;其次,这一技术严重依赖计算能力,耗时长,训练过程较为困难;最后,目前人工智能的发展还处于“黑箱”阶段,技术的进步缺乏理论的支撑。马凌霄指出,出现在影视作品中由人工智能所造成的人类的危机,在目前技术发展的层次是很难发生的,这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还面临着许多难题。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博士生马凌霄介绍“人工智能”技术的问题

  新媒体研究院博士生柏小林分享了自己阅读技术类书籍的心得与体会,她指出当前人类对人工智能的担忧其实由来已久,文科背景的博士生阅读前辈的科技史专著可以更好的理解技术发展的社会影响。

  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张好认为,人类对于这一技术的忧虑,起点在于不能理解,如果人类完全揭开了深度学习的黑箱,寻找到了这一技术赖以发展的规律,则更容易克服情感上的恐惧,并且利用这一技术来解决更多人类面临的问题。

  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涂俊仪认为,人们对人工智能的恐惧可能源于对失业率的担忧,但是这也为我们人类思考“主体性”提供了契机。如果机器的智能高度发达,人类若能以包容的心态看待,摒弃“二元论”的视角,人工智能可以启发人类对自身主体性的重新审视。

  教育学院博士生何章立提出了人工智能技术目前的发展是偏向运用还是模型改进的问题。马凌霄指出,这二者兼有,对这一技术的研究目前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并驾齐驱,他指出人工智能可以替代完全的重复性劳动,从而使人从事更具创造性的工作。

  

  同学们积极讨论

  活动结束后,与会博士生表示,本次集体讨论收获颇丰,对广受关注的“人工智能”问题有了充分的了解,也逐渐消除了由于未知而对这一新技术可能带来的潜在问题的恐惧。在不久的将来,“南门博士生联盟”还将继续研究如何运用新技术来促进传媒与教育的发展。与学科背景结合紧密的技术思考定将对文科博士理解科学命题及其科学素养的提升有着长足的影响。会后,“南门博士生联盟”拟定了第四期活动内容及时间,将将由新媒体研究院的博士生组织承办。

  

  

  南门博士生跨学科学习联盟代表合影

  

文字/图片:张慧睿、王梦倩

  (教育学院博士生党支部 供稿)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