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

2018-11-29

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蒋衡博士来我院讲座

20181127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的蒋衡博士受邀来我院进行题为“课程改革与教师实践论证:以新加坡为例”的讲座。本次讲座由我院教育与人类发展系陈向明教授主持,讲座现场气氛热烈,除了校内师生,还有来自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教育学院、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英国剑桥大学以及北京市中小学的老师和同学参与。

讲座现场

蒋衡博士首先介绍了新加坡的教育体系与课程改革现状。新加坡的教育体系是一个国民教育体系,具有标准化的课程,以英语为主要教学语言,实行小学分流制,以考试为导向。在这种教育体系之下,新加坡的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同时也存在如学生信心低、批判性思维较弱等不足。近三十年来,新加坡的教育改革主要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提出了“重思考、好学习的国民(1997-)”,“少教多学(2004-)”等口号。

然而,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存在一些理念上的迷失,从政府到学校层面,人们对于政策理念的理解存在差异,这也导致了教师在理念与实践上的落差。教师作为课程的创造者,在课程改革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创造课程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性知识以及合理的实践推理和实践论证。这类来自实践的知识决定着教师如何解释学科知识、教学、师生互动和社会文化情境,并形成由实践原则和实践规则所组成的有关教育教学的意象。

如何捕捉、表达并观测教师实践知识及其变化是研究的难点所在。蒋衡博士首先对前人的相关研究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严谨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她介绍了三种主要的研究方式:纵向上教师概念图与课程概念图的比较,横向上新手教师与有经验教师的概念图比较,在一段时长内通过对教师电子日志的编码等工作抽取其实践性知识和实践论证的方式。她认为,教师在实践论证的过程中,如果发现自己的论证有不协调之处,此时便是教师开始反思,并进而促成自我改变的契机。

讲座现场

最后,蒋衡博士通过对新加坡小学教师教华文的一个案例分析,展示了上述方式在实际研究中的具体应用。讲座结束后,参与讲座的师生就教师实践知识具体的捕捉、表达方式乃至案例研究中的一些细节进行了对话交流。通过讨论,大家认为,虽然新加坡与中国大陆在人口、地域和教育治理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但两者的教育和教师的处境有很多相似之处,例如考试导向的教育,严格的教师评价等。蒋衡博士的讲座让与会者产生了很多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进而思考教师作为课程的创造者需要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和论理方式,教师如何才能从“教书匠”成长为具有反思意识和能力的实践研究者。


讲座人简介:蒋衡,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助理教授,密歇根州立大学博士,在读期间曾获得埃里克森研究奖学金以及中国教育部设立的优秀留学生奖。蒋衡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比较和国际视角下的教师教育和专业发展、教师信念、多元文化教育、教师绩效评估、教师培训项目评估等。她的部分研究成果已经发表在《教师教育》、《跨文化教育》与《中国教育前沿》等期刊上,目前担任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课程与教学硕士(MCT)的项目负责人。代表著作主要有《课堂评估中的教师学习:来自亚太地区的视角》(Teacher learning from classroom assessment: Perspectives from Asia Pacific)、《学习在评估中开展教学:中国师范生的教学经验》(Learning to Teach with Assessment: A Student Teaching Experience in China)等。正在主持的课题包括“课堂评估的教师学习”、“教师对课例研究的参与”等。


(教育与人类发展系 供稿)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