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

2019-07-01

香港大学王敏红教授受邀在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做学术报告

  2019年6月24日,香港大学教育学院王敏红教授受邀来到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做《通过问题解决可视化和支持学习认知过程》学术报告。本次报告由教育技术系贾积有教授主持,我院的二十余名师生参与本次学术活动。

  讲座伊始,王敏红教授首先分享了关于实践学习的观点,王教授表示实践学习是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学习,在STEM学习中应用的更加广泛,学习者在解决真实世界中问题的过程中完成对劣构问题的解答从而完成抽象知识与真实世界的连接。王教授提出这种教育模式的五点优势,分别是利于抽象知识与真实世界的连接;能够提升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利于强化知识结构;能够提高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技能;能够提高学习者交流和协作的能力。与此同时王教授也说明了这种教学模式所面临的四点挑战,分别在于帮助学习者完成知识到实践连接的具体方法十分困难;让学习者自己从提出假设到证明假设最终通过推理获得结论的认知过程比较复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难以掌握方法,教师没有相应的教学经验,教学过程难以具象化,最终会转化为认知负荷给学习者很大压力;此外这种教学模式还存在教学产出不明确的问题。

  

  王敏红教授在讲座中

  在对实践学习进行了深入讨论之后,王教授又就深度学习、知识管理、知识构建、隐性知识等话题进行的简要的论述并展示了自己和团队的核心学术成果。随后,王教授详细说明了其团队与哈佛大学合作为中学科学课程开发的生态系统模拟器以及相应的教学系统设计。该系统旨在与中学的科学课程大纲结合,帮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中的复杂关联和因果关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研究设计了“为什么池塘中的大鱼一夜之间都死亡了”的开放式探究问题,由两组学生进行学习。实验组采用了团队开发的三维思维导图(包括数据界面、概念导图、推理图)进行问题探究,对照组使用传统的概念导图完成相同的学习目标。最终的研究发现虽然两组学生都得到了相同的结论,但使用三维导图的实验组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的假设能力和推理质量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实验组的考试成绩更高、焦虑程度更弱、具有更高的自信心。值得一提的是,在实验组中前测表现为高水平的学生与中低水平的学生的最终学习成果没有差异,说明这种教学模式能够照顾到初始水平较低的学生。

  

  王敏红教授讲座现场

  最后,我院师生与王敏红教授就探究式学习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讲座在热烈的气氛中圆满结束。

  主讲人简介:王敏红教授毕业于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本科),南京邮电大学管理系(硕士),香港城市大学资讯系统系(博士),现任香港大学教育学院资讯及科技教育部主任,知识管理与数位学习实验室主任,东方学者讲座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访问研究教授,以及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剑桥大学访问学者。目前担任国际期刊《Knowledge Management & E-Learning》(ESCI & Scopus indexed)主编,国际著名期刊《Information & Management》(SSCI IF 3.890)副主编,并在多个国际著名期刊担任首席客座主编,包括《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和《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等。研究领域包括教育技术、知识管理、高等教育、企业学习、理科教育、医学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等。主持由香港特别行政区研究资助局资助的四个科研项目。已有51篇文章被SSCI/SCI期刊收录 (37 in SSCI indexed),以及一本研究专著(Springer出版)。详见个人主页:https://web.edu.hku.hk/staff/academic/magwang

 

  (教育技术系 供稿)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