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30
高等教育圆桌论坛:国际化、知识生产与博士培养
时间:2025年10月4日(星期六)上午9:00 – 12:00
地点:北京大学教育学院112会议室
主办:北京大学教育学院
协办: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
主持人:沈文钦(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长聘副教授)
与谈人:谢梦(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朱彦臻(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助理教授)
发言顺序按姓氏拼音排序
主题发言1:“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台湾地区学术人才引进政策的反思
发言人:侯永琪 (台湾政治大学教授)
摘要:为应对全球人才竞争,台湾出台了多项人才引进和留任政策,包括面向本土学者的“杰出研究者奖”和“戴玉武纪念奖”,以及面向全球人才的“玉山学者计划”和“青年玉山学者计划”。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探讨并比较了不同院校四类奖项获得者的科研产出、学术影响力和国际合作。并通过半结构化访谈探讨了政策实施中面临的挑战。研究结果表明,尽管玉山学者表现出更强的科研产出和更高的国际参与度,但“玉山学者计划”和“青年玉山学者计划”在促进外籍人才长期融入和持续贡献高校方面,仍然面临持续的挑战。通过援引“外来和尚”的比喻,本研究批判了关于引进学术人才的普遍假设。
发言人简介:侯永琪教授是台湾政治大学教育系专任教授,曾于2016-2021年担任台湾高等教育评鉴基金会执行长,现任英国QS Global Ranking 全球Advisory Committee委员,INQAAHE 及APQN国际评鉴委员。他曾担任全球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网络理事(International Network for Quality Assurance Agencies in Higher Education, INQAAHE)副理事长(2018-2021),亚太质量网络(Asia Pacific Quality Network, APQN)副理事长(2012-2019),亚太大学流动国际组织(University Mobility in Asia Pacific,UMAP)国际秘书处副秘书长。侯永琪教授研究高等教育政策、质量管理、国际化、教师发展、跨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等领域已超过20年,发表相关期刊论文150余篇、专著章节及高等教育研究报告数十篇,现担任Higher Education Evaluation and Development (HEED)(Emerald)和Higher Education in Asia: Quality, Excellence and Governance(Springer)系列专书总编辑、Asian Pacific Educational Review(SSCI)及 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Scopus)副主编。
主题发言2:作为可交易商品的合著权:导师权力与裙带关系对早期职业学者的影响
发言人:Bruce Macfarlane(香港教育大学教育领导学讲座教授、教育与人类发展学院院长)
摘要:基于对加拿大、英国和香港教育领域早期职业学者的访谈,本研究揭示了使作者身份成为一种可交易商品的四种普遍做法:权力赠予、权力排序、裙带赠予和裙带排序。这反映了人文社科领域合著文化的“STEM化”以及所谓“发表教育学”的兴起,在某些情境下(尤其但不限于东亚地区)默许了滥用作者署名权的现象。
发言人简介:麦博思(Bruce Macfarlane)教授是香港教育大学教育领导学讲座教授,现任香港教育大学教育与人类发展学院院长和高等教育领导与政策研究中心 (CHELPS)联席主任。他曾在其他五所大学担任教授,包括香港大学、南安普顿大学和布里斯托尔大学等。麦博思教授的工作重点是构建用于解释高等教育学术实践、道德和领导力的概念框架,其著作包括《学习自由》(Freedom to Learn,2017年)、《高等教育中的智识领导力》(Intellectual Leadership in Higher Education,2012年)、《学术公民》(The Academic Citizen,2007年)和《诚信教学》(Teaching with Integrity,2004年)。
主题发言3: “全天候”中非高等教育共同体?历史、地缘政治与伙伴关系话语
发言人:David Mills(牛津大学全球高等教育中心主任);王仲瑜(牛津大学教育系博士生)
摘要:2024年9月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在中国举行,于会上协商通过了《关于共筑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北京宣言》。该宣言宣布了一系列伙伴关系和合作倡议,标志着中非“关系型”地缘政治进入新阶段。自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成立以来,高等教育和学术研究一直是中国与非洲开展多维度、多模式外交的核心组成部分。本研究将中非高等教育伙伴关系25年来的发展历程与另外两段学术国际化的历史进行比较:欧非大学关系的殖民史和中国跨国高等教育项目的开展。通过比较《非洲变革性研究合作宪章》和“中非百校合作计划”这两项近期的倡议,本研究探讨了二者之间的融合,即它们都试图重新构想和改变机构之间的合作,并承认殖民主义、知识鸿沟和资源不平等的持续存在。
发言人简介:David Mills教授是牛津大学全球高等教育中心主任的副教授和主任,他目前的研究聚焦于全球科学体系中的政治经济学,以及这一体系对非洲大学中的机构研究和出版文化的影响。David Mills教授接受过人类学训练,并具有跨学科的研究兴趣,善于运用民族志方法研究全球高等教育存在的不平等现象,尤其是非洲大学研究文化在知识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王仲瑜(Krystal)是牛津大学教育系博士研究生,专注于高等教育领域中多国背景下的全球社会公正议题。她的博士研究聚焦中非高等教育合作与发展,重点探讨非洲学生如何应对知识政治,并基于非洲本土现实对发展理念进行解读。她也关注大学生主体性,并进一步延伸至非洲及其他地区的学生去殖民化运动的研究。
主题发言4:香港吸引和留住高素质人才攻读博士学位的策略
发言人:莫家豪 (香港恒生大学副校长)
摘要:培养强大的专业人才队伍,尤其是博士人才队伍,对香港保持竞争优势和促进香港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香港正致力于转型为知识型经济并提升全球竞争力,跨境高等教育被视为培养专业人才资本的重要平台。本研究探讨了香港政府和高等教育机构为吸引和留住高素质人才攻读博士学位而采取的策略,将香港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新加坡、马来西亚和英国等其他著名国际教育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比较。本研究通过比较发现,虽然这些中心都有吸引外国人才和吸引本地海外人才回流的相似目标,但培养本地人才仍然是香港的一项基本优先事项。这不仅涉及战略性的劳动力规划,还需要更具包容性的政策条款,以支持本地学生的多元化兴趣和职业抱负;对政策实施的分析则进一步表明,香港需要制定更细致、更全面的战略来吸引和留住高水平的博士生。研究结果不仅为探究香港在培养长期发展的专业人才方面所采取的策略和面临的挑战提供了宝贵见解,也为政策制定者和教育机构提供了参考,有助于他们打造强大的人才队伍,从而提升香港在全球知识经济中的竞争力。
发言人简介:莫家豪教授是香港恒生大学副校长(学术及研究),比较政策讲座教授,现任英国牛津大学全球高等教育中心副主任。他曾担任香港教育大学副校长、文理学院院长、管治与公民研究中心联席总监等,也曾于香港大学和岭南大学担任重要职位。作为国际著名的中青年教育学者,他主要从事比较教育学、东亚发展与政策比较学、东亚社会发展学等方面的研究。在长期的学科交叉研究中,莫教授重点关注当前国际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前沿问题,尤其是亚洲地区的教育政策研究,在促进西方教育学研究者关注中国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主题发言5:因势利导: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因地制宜”战略
发言人:杨锐教授(香港大学教育学院院长、讲座教授)
摘要:国际化一直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驱动力,中国在国家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了不同的国际化形式和策略。随着中国的全球影响力的不断加深,其国内导向与国际参与之间的差异也愈加明显和复杂化。在国内,为了服务国家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特别是与技术先进国家或地区进行积极合作仍然至关重要。同时,作为非西方社会和现代化的后发者,中国经验对其他非西方体系寻求全球高等教育持续存在的不平等现象的应对措施,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借鉴意义。本研究认为,中国不应采取一刀切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模式,而是需要采取“因地制宜”的战略,根据合作伙伴(例如非洲和东南亚)不同的文化和知识传统制定相应的策略。中国在规划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下一阶段时,必须做好应对这一挑战准备。
发言人简介:杨锐教授是香港大学教育学院院长、讲席教授,同时担任华东师范大学、天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等多所高校的客座教授,曾担任香港大学比较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香港比较教育学会主席,享有极高的国际声誉。主要从事教育问题的比较与跨文化分析、教育全球化和国际化、中国教育传统及其现代转型、高等教育改革等方面的研究。他已出版或参编著作100余部,发表中英文论文200余篇,其最新出版专著为The Chinese Idea of a University: Phoenix Reborn. Hong Kong(2022年),是研究中国现代大学发展的必读经典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