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

2025-11-19

教育学院师生参加第二十四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IFET 2025)并作学术报告

  2025年11月14日至2025年11月16日,第二十四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IFET 2025)在江苏南京师范大学举行。本届会议以“智启新程:共筑智能教育新生态”为主题,汇聚了全球各地的教育技术领域专家学者,共同分享研究成果、实践方案和领域洞察。我院副院长尚俊杰教授受邀主持平行论坛,教育技术系主任贾积有教授受邀作主旨报告,博士生刘怀亚、王淑文以及硕士生孙亦非、殷沛宇、旷欣然、王文博和张莅凝参加此次会议的青年学者论坛并作报告。此外,我院教育技术系校友张露、童小萍、文燕银也参与了此次会议并作学术报告。

  (0)大合影

  图1参会师生和院友合影

  贾积有作题为《希赛可智能英语教学系统的最新发展》的大会主旨报告,介绍了大语言模型技术支持下的辅助英语教学的四个新功能及其教学应用评估研究:英语词组智能评测和辅导,英语作文智能评测和辅导,场景对话观摩、练习和评测,手写作业智能识别和辅导。

  (1)贾老师报告

  图2 贾积有作主旨报告

  教育部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尚俊杰副院长主持了“教育技术学青年学者学术研讨”分论坛,组织开展了期刊主编和青年学者们的深入交流。

  (2)尚老师主持论坛

  图3 尚俊杰主持分论坛

  2023级博士生刘怀亚同学在会上作报告《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小学数学创新题目中的应用探索》。研究利用大语言模型生成六年级数学创新题,并开展同构异数与情境转换等扩展任务,结合四个模型进行多维度交叉验证。结果显示,模型在知识与语言层面表现稳定,但在高阶认知和启发性上差异明显。研究体现了生成式AI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潜力,亦强调教师参与的重要性。

  (3)刘怀亚汇报

  图4 刘怀亚作学术报告

  2025级博士生王淑文在会上作报告《学习科学视角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国际经验》。该研究基于学习科学的视角,系统梳理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丰富国际经验并构建了中国本土化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路径,实现了拔尖创新人才从经验导向到科学导向培养转型的理论探索,为破解我国当前面临的培养现实困境提供了一套可借鉴的实践指导。

  (4)王淑文汇报

  图5 王淑文作学术报告

  2024级硕士生孙亦非同学汇报了团队研究成果《数字人教师授课视频一键生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该研究针对教师视频制作负担重的难题,开发了一套以教师工作流为中心的智能系统。该系统支持教师上传课件、数字人头像与语音样本,在线编辑讲稿后即可“一键生成”授课视频。通过集成TTS与数字人驱动技术,系统能自动完成语音合成与口型同步。验证显示,教师操作时间不足5分钟,有效提升了视频制作效率。

  (5)孙亦非汇报

  图6 孙亦非作学术报告

  2024级硕士生殷沛宇在会议上作汇报《基于数据挖掘的新高考物化政组合学生画像构建与分层教学策略研究——以青海省D县为例》。该研究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青海省D县621名高三物化政组合学生两次全县联考成绩进行实证研究。研究通过基于无监督学习的学生画像构建将学生划分为五类,并构建了学业表现特征与学生类型识别相对应的智能教育分析框架,为智能教学系统中的精准干预与资源推荐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路径。

  (6)殷沛宇汇报

  图7 殷沛宇作学术报告

  2024级硕士生旷欣然在会上作报告《苏格拉底对话式智能数学辅导系统》。该研究打造苏格拉底对话式智能数学辅导系统,融合 OCR 与大语言模型形成“识别-解析-对话”闭环。通过在小学六年级的实证研究,证实该系统能有效提升学生数学理解能力、解题效率与学习兴趣,为中小学数学个性化智能辅导提供实践参考。

  (7)旷欣然汇报

  图8 旷欣然作学术报告

  2025级硕士生王文博同学汇报了团队研究成果《基于大型语言模型编码的人机对话数据的认知网络分析》。该研究聚焦教育场景人机协作痛点,验证了大模型对对话数据编码的可靠性,同时设计了融合自我调节学习理论与可解释AI原则的学习分析仪表盘。结果显示,使用仪表盘的学习者呈现“反思性 -细致化”交互,显著促进人机深度协作,为优化人- AI协作学习提供了有效路径。

  (8)王文博汇报

  图9 王博文作学术报告

  2025级硕士生张莅凝同学汇报了《人-技协同体:通用课程智能答疑系统模型构建研究》。该研究针对当前智能答疑系统面临的“结构性剥离”问题,提出基于情境感知的动态角色调度模型,并结合向量知识库与RAG增强知识可信度。系统通过多智能体语义分析与元认知提示模板实现思维引导,同时提供学情洞察功能,为生成式人工智能深度融入教学过程提供了新的设计路径。

  (9)张莅凝汇报

  图10 张莅凝作学术报告

  与会师生通过本次会议,加强了与国内外学者的深入交流,增进了对研究前沿趋势的认识,拓展了研究视角与思路。多位研究生在学术报告中初露头角,体现了我院将教学与科研融为一体、注重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成果。

  

  供稿|旷欣然等与会人员

  审核|贾积有尚俊杰

  来源|北京大学教育学院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