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

2020-07-07

温和坚守,归来仍是少年|博士毕业生代表王辞晓在北大教育学院2020年毕业典礼上的发言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下午好!

  我是教育学院2017级博士生王辞晓,非常荣幸能够在学院的毕业典礼上发言。

  五年前,我来到学院求学,在这里我遇见了博学儒雅的老师们、优秀有趣的同伴们,充实、愉快地度过了我的研究生学习生活。正是在这里我进一步确认了对于教育和科研的热爱,也找到了想要坚守一生的事业。从17年硕转博起,每年的这个时候,我都会期盼着在某个7月份的一天,身穿黑色镶红襟的学位服,在学院112接过博士学位证书,那是我心目中学生时代最神圣的一刻。这份平实的肯定,见证了我们每一位博士生探求真理、坚守信念的求学历程。

  2020届的毕业生,经历着特别的云答辩、云求职以及今天的混合式“线上+线下”毕业典礼。尽管疫情打乱了我们原本规划好的学习生活,但今天我们能够走到这里,正是因为我们心怀希望、相信坚持的力量、相信身为华夏人我们背后有着强大的祖国做依靠。我们的国家、学校、学院也是第一次经历这样的挑战,医护人员、学校老师都在为疫情防控不断地摸索与努力,为着社会的安定与经济的复苏,也为着我们这一届毕业生能够顺利地走过毕业季的每个环节。

  在此,请允许我代表2020届博士毕业生,向学院老师们的辛勤工作与坚守,表达最诚挚的谢意!正是学院兼容并包的学术氛围、细致贴心的管理服务,才能够让我们在安心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能得到教育大家庭各领域的培养与熏陶。同时,也要感谢我们的家人,是家人的支持与陪伴,让我们拥有源自内心深处的力量,支撑着我们走过纠结、彷徨的博士论文写作之路。

  按照惯例,接下来的部分是围绕个人经历分享心得体会。准备发言稿的时候,浮现在我脑海里有两个词,自律与坚持,这通常是他人给我贴的标签。“唯有自律,方得自由”,“水滴石穿,贵在坚持”,严格管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每天拆解目标、达成目标。日复一日,不曾间断。这段话写到一半的时候,我发现,我好像并不是一个自律的人。我经常刷微信、看视频到深夜;两次报考驾照都没有坚持下来。

  想必大家也听了不少关于自律与坚持的故事,一些大道理告诉我们要“头悬梁、锥刺股”、“发奋图强、斗志昂扬”。但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一句非常简单直白,但对我影响很深的话,这句话是“太用力的人跑不远”。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真正坚持到最后的人,靠的不是激情,而是恰到好处的喜欢和投入。今年是我在教育技术专业学习的第九个年头,2011年的时候很多人或许都还没有听过这个专业,大学班级有一部分同学选择了转专业换行业。而我有幸能够坚持下来,经历教育技术近几年的交叉融合,以及疫情期间在线教育的加速发展。我想,并不是因为我一开始就对这个专业有多么强烈的求知欲和热情,而恰恰是渐进的了解、缓慢的进步,让我一步一步地走进并热爱教育技术。关注所在领域的理论发展、研究趋势、前沿方法,逐渐成为我生活中的习惯,这与我关注绘画设计一样,是内在驱动的、乐在其中的,而不是一定要达成什么样的目标、发表多少篇论文。真正的坚持归于平静,靠的是温和的发力,而不是时时刻刻的刺激。

  五年前我从北师大本科毕业,当时我发了一条朋友圈,是和老师同学们的毕业照,当时的配文是“我爱你们,我会回来的”。心中所想的“回来”,并不是只是回去看看,也是在想着自己将来可以回去工作。尽管心里埋下了这样的种子,但我并没有把它当成奋斗的目标,因为我深知这个梦想对我来说是很难实现的。而我唯一能够做好的,便是在学院的庇护与支持下,享受探寻未知的过程与学术写作的乐趣。人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越用力,就越想得到正反馈。太用力的人更容易产生期望落差。而轻装上阵的人,回旋的余地更大。在博士求学的最后一年,我收到了包括北师大等高校的橄榄枝。我想正是因为这种温和的力量,才得以让我拥抱梦想。

  人们常说,学生阶段是青春或青年时期最美好的时光,在我们即将走向社会、步入工作岗位的时候,或许更应该认识到,青春是一种可以人为选择的状态。正如诗人塞缪尔在《青春》中所描绘的“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青春不是桃面丹唇,而是深沉的意志,恢宏的想象”。那些从事着所热爱的事业的人,眼神往往都是柔和而坚定的,愿我们能够将学院赋予的温和的力量,注入今后的人生中。

  最后,祝愿大家,温和坚守,青春永驻,归来仍是少年!

  2020年7月2日下午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