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

2020-07-16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研讨会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报告(2019)》 新书发布会成功举办

 

2020715日,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研讨会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报告2019(以下简称“《调查报告》”)新书发布会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研究所、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研究中心主办,来自国家职能部门、高等院校和报刊媒体专家学者参与此次论坛,共话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会议由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研究所岳昌君教授主持。

首先,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研究所所长丁小浩教授代表主办单位,向参会议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丁小浩教授向与会专家介绍了由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研究所组织实施的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为了解毕业生就业状况,提供及时有效的就业信息,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研究所根据全国高校毕业生的地区结构、学校类型结构、学历结构学科结构和性别结构,2003年起每隔一年组织一次全国范围内的就业调查,迄今为止已成功进行9次,并得到了诸多课题项目的支撑。随后,丁小浩教授对《调查报告进行了简单介绍,并指出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国际国内形势转变的背景下,新书的发布对于从多种分析维度探讨影响就业的结构性因素、促进高等教育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政策意义。

《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报告》主编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岳昌君教授向全体参会人员介绍了《调查报告》的主要内容和调查结论,指出201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增加,升学对就业的缓冲作用很大从客观收入反映的就业质量看,人力资本对毕业生起薪的影响显著;从主观满意度反映的就业质量看,就业的总体满意度显著提高;从就业分布看,非均衡化的特点显著,毕业生的就业地点、行业、单位类型存在显著差异;从学用结合情况看,专业和学历匹配程度较高,适度教育的比例为73.1%,专业对口的比例为70.3%从求职意愿看,发展前景好、福利待遇好和经济收入高是毕业生在确定或选择工作单位时最看重的三个因素;从求职渠道看,学校和网络具有明显优势;从就业胜任力看,胜任力最强的前三类学生分别为出国出境、自主创业、升学,而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毕业生中,单位就业的毕业生胜任力水平显著更高;从院校提供的学习条件和机会看,与专业和就业相关的指标评分较差;从学生能力的增值情况看,在经济全球化、数字化、创新化等市场需求大的指标上供给不足。

随后,多名专家学者围绕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这一议题展开研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赖德胜教授从对《调查报告》的评价和对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看法两方面展开分享。在对《调查报告》的评价方面,赖德胜教授指出,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研究所的就业调查研究团队记录了一段关于经济就业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留下了一套珍贵详实的科研数据,培养了一批有志于就业研究的青年才俊,产生了很多有影响力的学术成果和政策支撑。在对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看法方面,赖德胜教授指出,在当前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的下降反映出高校毕业生就业整体时间的后移,但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不会改变;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问题突出,高校毕业生的供给结构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之间亟待协调,促进高校毕业生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需要供需两端共同发力。

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就业创业研究室主任张丽宾对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研究长期以来所坚持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工作给予高度的肯定,她指出坚实的数据积累是科学研究的支撑,北大教育学院/教育经济研究所历时16年的高校毕业生调查非常可贵,这体现了北京大学的风度。此外《调查报告》本身具有很高的规范性,研究发现对现实问题进行了很好的佐证,数据资料值得进一步探索。针对疫情下毕业生就业问题,她指出疫情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体现在就业落实的迟滞,但是不会改变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针对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她指出要从供给和需求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供给方面如教育适度问题、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足,需求方面如毕业生对薪酬的高预期和劳动力市场相关岗位供给不足的矛盾等。此外,还要进一步破除就业政策上的阻碍,并对就业困难群体进行针对性帮扶。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经济研究所所长杜育红教授指出,高校毕业生就业研究的学术与政策影响很大,已成为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研究所的一张名片。就目前的就业形势而言,当前我国劳动力的整体受教育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劳动力的受教育结构在支撑产业结构升级方面略显乏力。此外,杜育红教授对于就业问题的相关研究提出三点建议第一,对于高校毕业生而言,可以从学生就业的城市结构角度来解释学生就业教育不匹配问题第二毕业生的专业结构与劳动力市场职业结构的匹配问题亟待更加深入细致的分类探讨;第三,对于近年来劳动力薪酬的变化,探讨究竟是劳动效率提升还是成本推升导致薪酬提高对于未来决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中国大学生就业》主编周新杰评价实证研究是很辛苦的工作,同时也是对未来非常有启发性的研究方法,《调查报告》内容对其启发很大。就疫情对高校毕业生的影响,她分享了前期调研的结果,指出疫情对毕业生出国出境的影响较大,如果这部分学生选择就业,那么将增加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性。与此同时,她指出疫情催生了很多变化,教育部出台了大量的政策,采取了许多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新的举措,如与社会机构合作的招聘;在线教育和在线招聘不断增长,数字经济等新业态将带来新的工作岗位,这也是疫情之下的机遇。最后,周主编指出今后的研究可以进一步关注就业岗位的结构性变化、生涯教育及就业指导机制、高校毕业生就业心态等。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杜江结合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的相关调查数据,从不同行业指出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需求疲软的问题。同时,就业岗位不足也是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下降的重要原因,其背后隐含着毕业生的均衡流动和合理配置问题,不同经济基础的地区应对应不同的高校毕业生数量和结构。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杨中超副教授结合《调查报告》高校毕业生能力增值和劳动力市场能力需求的研究指出非认知能力对学生就业及今后长远发展和生活质量均有重要影响通过中美高校教育实践的对比,他指出中国学生的非认知能力显著低于美国学生,因此高校要切实加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协同育人关注学生在第二课堂中的参与质量,使教育活动入脑入心。

光明日报王庆环指出,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社会极其关注的问题,并介绍了光明日报近期包括企业大直播和教育周刊等在内的就业相关工作。中国青年报原春琳表示疫情之下毕业生的就业是青年报特别关注的话题,期待各位专家学者做疫情之下更深入更细化调查研究,为历史留一份底稿人民日报盛玉雷则从农民工留言的新闻事件出发对当前的就业形势进行分析,指出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亟待关注和解决。

北京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副主任《调查报告》编委会成员吕媛从高校毕业生就业一线工作人员的角度,分享了从事学生就业指导的感受和想法她指出自今年1月份春季学期开始,北京大学便明确提出了两项重要任务,一个是保毕业,第二个就是促就业,就业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盘点前6个月的就业工作,她指出增加岗位的供给固然非常重要,另一个更重要的命题是破解学生的有业不就另一方面,除了对专业技能要求较高的工作,雇主在招聘中存在专业弱化的趋势,他们更看重学生的素质和终身学习能力,这也是高等教育需要教会学生的地方。最后,她指出生涯规划教育是学生就业部门非常重要的内容,希望今后在专家们的学术指引下提高实务能力。

论坛最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研究所岳昌君教授对各位专家学者参与此次会议表示诚挚感谢,并期望加强与各位同仁的交流与合作,为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作出更大贡献。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研究所 供稿)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