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08
“全球格局下的中国高等教育”论坛顺利举行
2023年5月6日,由北京大学教育学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高等教育教席共同举办的“全球格局下的中国高等教育”论坛在教育学院报告厅顺利举行。本次论坛重点围绕“比较与历史视野下的中国高等教育”、“全球化背景下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高校教学中的科技赋能”、“高等教育与全球共同利益”四个议题展开。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香港大学、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的11位知名专家做主旨报告,校内师生、校友和兄弟院校师生近百人参会。
论坛合影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高等教育教席于1999年依托北京大学设立,该教席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亚太地区设立的第一个高等教育教席,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中国设立的第一个教育教席。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院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高等教育教席主持人阎凤桥教授介绍与会嘉宾并致辞。阎凤桥教授简要回顾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脉络和传统,指出随着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高等教育重大问题必须通过国际合作才能得到解决,并且只有在国际视野下才能更加深刻地认识中国高等教育的方位。
阎凤桥教授致辞
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闵维方教授基于全球视野,围绕高等教育发展形态、发展动力、发展目的三个方面,阐述了高等教育在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包括实现低碳绿色发展、促进创新驱动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共享发展等。闵维方教授指出,高等教育与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必须充分重视高等教育的价值,促进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协调配置,同时坚持高等教育高水平对外开放,多措并举促进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闵维方教授做主旨报告
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校务委员会副主任谢维和教授围绕高等教育国际性与民族性的辩证关系,阐述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定位。谢维和教授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应当以自身发展为立足点,促进高等教育全球交流合作,形成现代高等教育治理多元化格局,同时不断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开展创新性实践活动,弘扬全人类教育的共同价值,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作出独特的贡献。
谢维和教授做主旨报告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管培俊副会长回顾了我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历史变迁,将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置于当代中国时代背景下,阐述了改革的目标、方式、动力和路径,分析了改革的难点与关键环节,包括“放管服”改革、科教体制融合改革、高校人事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教学科研组织方式改革和教育评价考核机制改革,就我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问题提出了重要的理解框架和政策建议。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管培俊副会长做主旨报告
浙江大学特聘教授、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眭依凡教授关注人工智能对高等教育创新的影响,指出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大学观、知识观、人才观提出了新挑战与新要求。他强调,在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大学应当在价值选择、学科建构和实践活动三个方面进行变革,从传统的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从而为大学的创新发展提供不竭的内在动力。
眭依凡教授做主旨报告
香港大学讲座教授白杰瑞教授(Gerard Postiglione)在线做主旨报告。他关注普及化时代的中国高等教育,借助“三重算法”理论框架,提出了中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面临的主要挑战——数量成功与质量危机、继承传统与创新发展、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全球治理、分立与整合、自由竞争与区域保护,并指出人工智能可能会对高等教育产生重大影响,高等教育应当正视所面临的新挑战。
Gerard Postiglione教授做主旨报告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别敦荣教授指出,中国高等教育已经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促进力量。他认为,我国应当坚持高等教育改革开放意识,加强高等教育国际化重点布局、建构国际融通的高等教育教学体系、建立开放包容的大学治理机制、营造融合互鉴的大学校园文化,更多地参与国际高等教育治理,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在世界格局中更好地发展。
别敦荣教授做主旨报告
华南师范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教育研究院院长卢晓中教授从中国式现代化视域出发,阐述了教育强国建设的时代方位。他认为,在共同价值下每个国家都有对本国发展道路的具体选择,中国式现代化既具有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又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意义。卢晓中教授从比较的视角出发,阐述了教育强国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关系,阐述了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的深刻内涵。
卢晓中教授做主旨报告
香港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杨锐教授在线做主旨报告。他将中国高等教育置于全球文化“命运共同体”中进行考察,阐述了重建知识体系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杨锐教授提出,随着我国被赋予新的全球角色,中国知识传统可以有效服务于世界人文和社会科学的全球理论建设并且促进全球知识体系多元化;应当充分发挥中国经验的作用,努力使中国高等教育成为当代世界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杨锐教授做主旨报告
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阎光才教授基于科学独创的性质,将人类科学发展分为三个基本阶段——原型科学、总体科学和现代科学,并分析了不同阶段的科学探独创的性质。阎光才教授指出,科学创新尤其是大中型科学创新受到社会文化、学术环境和个人特质的共同影响,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过程需要同时关注这三方面的因素。
阎光才教授做主旨报告
西安大略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客座教授、比较与国际教育学会(CIES)会长李军教授阐述了他对中式大学3.0的重新思考。他认为,中式大学既是复杂的全球现象也是重要的中国问题,中式大学在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的背景下存在六大政策话语和七大发展逻辑,中国高等教育应当朝“院校自主、思想自由、知行合一、求同存异”的办学方向努力,为全球高等教育体系做出新的贡献。
李军教授做主旨报告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教育部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李立国教授关注从高等教育从内涵式发展到高质量发展的变迁,指出内涵式发展主要针对办学资源紧张问题,关注高等教育自身,高质量发展则要求高等教育提升服务水平,更加重视社会服务功能;从内涵式到高质量发展,要求改变传统的“存量决定增量”增长模式,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重塑高等教育体系。
李立国教授做主旨报告
阎凤桥教授、李军教授、哈巍研究员、沈文钦研究员先后主持论坛有关场次。教育学院党委书记张晓黎教授参加了论坛。在论坛现场,出席者踊跃提问,讨论热烈,气氛活跃。
论坛现场
参会人员踊跃提问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国际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蒋凯教授会议总结。本次论坛圆满成功、研讨深入,对理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阶段、新特点和新趋势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推动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促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推动全球高等教育合作和共同发展。“全球格局中的中国高等教育”论坛在热烈的掌声中顺利落幕。
(论坛工作小组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