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

2025-07-09

蒋凯教授在北京大学教育学院2025届毕业典礼上的致辞

  守护理想主义

  蒋凯

尊敬的闵老师,各位老师、家长朋友,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湖光映塔影,盛夏别燕园,又是一年骊歌起。同学们,无论你们有多么不舍,今天毕业后仍将奔赴五湖四海,到祖国乃至全世界最需要的地方扎根成长,在更广阔的天地间追梦圆梦!

  此时此刻,请允许我代表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全体师生,向学成致远的毕业班同学致以最热烈的祝贺!向始终信任、支持教育学院的家长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向悉心培育人才的各位老师表达崇高的敬意!

  临别之际,我想与各位同学共同探讨一个在变革时代尤显珍贵的议题:理想主义。同学们,你们身处一个信息浩海、万象更迭的时代。物质的丰盈与技术的狂飙令人目眩,与此同时,现实的复杂性、竞争的激烈性,以及一部分人对“成功”的狭义定义,也常常遮蔽前路的明灯。于是,有人不认同理想主义,称之为“天真幼稚”“不合时宜”乃至“不切实际”。

  然而,各位同学,我仍想和你们说:理想主义,是奋斗精神的薪火,更是教育事业的灵魂。理想主义,是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九死不悔;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寰宇襟怀;是周恩来总理少年时“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赤诚之心;是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家精神。教育,作为塑造灵魂、启迪智慧、传承文明的伟大事业,其本质就是一项充满理想主义光辉的事业。教育相信人性的向善力量,坚信知识的永恒价值,更笃信通过一代代人的不懈求索,能够推动社会向着更加文明、公正、美好的方向不断迈进。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每一位同学,自踏入这方殿堂的那一刻起,血脉中便已悄然注入这种理想主义的基因。今天,同学们毕业,告别燕园,但相信大家不会离别理想主义。毕业,是你们血脉中的理想主义基因在更广阔天地间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的序章!

  守护理想主义,核心在于破功利之茧,在物质与精神的辩证中寻找前行的道路。生活压力、物质诱惑、世俗评价,无时无刻不在考验着我们的信念。追求物质更丰裕的生活,本身无可指摘。但是,关键在于以下三问:我们是否让物质欲望成为了人生的主要目标?是否将“成功”狭隘地等同于财富积累和地位升迁?是否在精明的算计中,消磨了曾经的理想和对高尚的追求?我见过一些才华横溢的年轻人,初入社会时锐气十足,怀揣鸿鹄之志。然而,在现实的洪流中,他们或卷刃折锋,或随波逐流。为更快获得所谓的“成功”,他们不断调整甚至放弃最初的理想,追逐热点,迎合潮流,精于利益获取。多年过去,他们或许收获了数量不菲的“面包”,但灵魂的“指南针”却已然迷失。令人欣慰的是,我们也看到许多优秀青年在坚守理想主义,或者在短暂的徘徊后重回理想主义。

  这里,我和大家分享一个故事。去年,我评审了一位而立之年的青年学者的教职申请材料。她本科毕业于国内一所全球顶尖大学,在北美一所全球顶尖大学硕士毕业后加入华尔街,在国际著名金融机构任职,收入丰厚。工作两年后,她毅然放弃令人羡慕的高薪职业,回到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焚膏继晷,刻苦钻研。博士毕业后,她选择回国发展事业,申请本科母校助理教授岗位,在众多优秀的申请人中脱颖而出,顺利获得聘任。离开华尔街,重返象牙塔,这位青年学者毅然选择了一份薪酬只有她第一份工作三分之一并且工作时间长、工作压力大的职业。在精神追求与物质追求之间,她最终选择了精神追求;在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之间,她最终选择了理想主义。

  同学们,我并非要各位将物质视作洪水猛兽,也不鼓励大家都去攻读博士学位、选择学术职业,更不建议大家去做苦行僧。我们深知,每一份正当职业都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真正的超越,并非否定物质需求,而是不让物欲遮蔽自己的心灵;并非拒绝世俗的成功,而是不让浮名定义人生的价值。这就意味着,在人生的天平上,我们要清晰地知道,什么分量更重。是短暂的浮华,还是永恒的意义?是外在的虚饰,还是内在的丰盈?是独善其身,还是兼济天下?作为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毕业生,各位更应当深刻理解这种超越的意义。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是塑造有思想的深度、有情怀的温度、有担当的力量的“大写的人”。

  同学们,毕业的钟声已经敲响,新征程就在你们脚下。临别之际,我想就理想主义向大家提两点希望,与各位共勉。

  首先,守护理想星火,需要星壤交辉,心向北辰,足履厚土。

  理想主义不是空想主义,它需要我们对远大理想的“星空”保持永恒的仰望,因为它给予我们方向和力量;同时,它更需要我们在现实的“大地”上深深扎根,一步一个脚印地躬身实践。先哲王阳明先生说:“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李冰父子筑都江堰,“深淘滩,低作堰”,将治水理想化作沃野千里,泽被后世;徐霞客跋涉三十余载,以双脚丈量山河,终成“千古奇书”。真正的理想主义者,必定是“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的笃行实干家。“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这句话,穿越两千年,今天仍然振聋发聩。在这个亟需沉淀的时代,无论是学术研究、教书育人,还是投身其他实践工作,都呼唤扎实的功底、务实的作风和“慢火细炖”的恒心。请同学们记住,只有在脚踏实地的耕耘中,仰望星空的梦想才能得以实现和绽放。

  其次,守护理想星火,应当初心如鼎,逆流守志,淬火成钢。

  当迷障蔽目、浮华诱心时,我们就面临选择的考验。当世俗的标准层层加码,请同学们记住各位在北大求学时的那份初心。每一位学子在未名湖畔许下的庄重誓言,就是大家的初心。在北大教育学院求学的岁月里,在图书馆万卷书海中,你们领悟到教育的真谛;在老师们精心讲授和手把手教你们做研究的过程中,你们感知到育人的温度。希望这些珍贵的经历,深刻、长久地留在同学们的心中。然而,“初心易得,始终难守”,守护初心,意味着在关键时刻要有坚守的勇气,要有抉择的智慧。今天,建设教育强国的路线图日益清晰,教育学院毕业生舞台广阔、大有可为。作为新时代青年,各位同学的初心已不仅是个人的精神追求,更肩负着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希望各位同学以坚韧不拔之志,守护理想之光。今年教育学院八十名毕业研究生中有多位国际学生,我们的国际学生在毕业后也要守护理想主义,因为理想主义不分地域,不分国界。

  燕园砺剑数载功,今朝出鞘试锋芒。同学们,北大是你们永恒的精神原乡,此间湖塔将永远为你们燃着守望的星灯,教育学院也永远是你们梦想启航的港湾与坚强后盾。今天,你们将从这里出发,带着北大“常为新”的精神血脉,高举理想主义的熊熊火炬,以赤子之心奔赴山海。愿各位在江南塞北乃至世界各地播撒智慧的种子,在广阔的舞台上彰显教育担当,以卓越的实践回应时代的叩问!愿各位永为理想主义守护者,让理想主义照亮自己前行的道路,照亮追求更加美好世界和更加美好生活的奋斗旅程!

  此去天高海阔、繁花满路,祝福各位毕业生同学前程似锦,也期待同学们常回母校,常回学院!

  谢谢大家!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