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8
燕园求真知 领航以致远——记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领航计划”教育领军者研修班(第四期)
2025年7月25日至29日,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领航计划”教育领军者研修班(简称:“领航计划”)第四期在北京大学燕园校区成功举办。本次研修班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200余名基础教育领域工作者,包括教育部“国培计划”中小学名校长领航工程、教育部新时代“双名计划”北京大学基地名校长及其工作室成员,共同探讨新时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议题。
在北京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中心的指导下,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领航计划”研修班以学科前沿洞察、社会资源整合、教育改革研讨三大核心模块为特色,致力于为教育领导者搭建高质量的跨区域交流平台。研修班通过专题讲座、实地研学、论坛对话等多种形式,深入探讨大中小学人才贯通培养的创新路径,为推动我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思路。
“领航计划”研修班第四期学员合照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领航计划”研修班第四期开班仪式由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培训办公室主任、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范皑皑主持,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院长蒋凯教授出席并致辞。蒋凯院长回顾了北京大学教育学科的发展历程,强调了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在国家教育体系中的人才库地位,以及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智库职能。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院长蒋凯致辞
聚焦学科发展前沿,赋能教育创新实践
为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全面提升教育领军人才的学术素养与战略思维,本次研修班特别邀请多位北京大学的专家学者,系统地分享了多学科研究的前沿成果,为研修班学员搭建起学术研究与教育实践的桥梁,有效促进了前沿科技成果与基础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1 北大精神与中国文化
李净博士深入解读北大精神与中国文化的传承发展
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党支部副书记李净博士系统梳理了北京大学的发展概况、北大精神和文脉传承。从太学正统到世界顶级学府,燕园内那些承载时光印记的亭台碑刻、华表古木,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凝聚着北大人在各个领域取得的卓越成就。北京大学既深植于中华文明的沃土,镌刻着民族文化的基因密码;又始终以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独特的智慧与活力。
2 从地球到宇宙
吴学兵教授带领学员探索从地球到宇宙的物理前沿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天文学系博雅特聘教授吴学兵教授指出2019年和2020年物理学诺贝尔奖都授予天体物理学领域,代表了人类对于未知宇宙的好奇和探究。“上下四方为宇,往来古今曰宙。”北京大学研究团队在黑洞测量等领域取得了很多重要成果,这些研究不仅推动了人类对宇宙认知边界的拓展,更为理解时空本质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即便如此,目前人类对宇宙的认知仍十分有限,深入探索宇宙奥秘不仅是物理学的前沿研究方向,更是人类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永恒追求。
3 共同体理念与生态修复
彭建教授阐释"生命共同体"理念与生态修复实践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党委书记彭建教授从“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生命共同体理念出发,深入分析了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学科定位与发展趋势,系统阐述了地理学科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地理学对于人类知识的贡献在于,将知识按照空间排列,从空间维度为认知世界提供了独特视角。在区域空间系统研究中,生态修复已成为最大的民生工程,这也是新时代地理学者的使命担当。
4 人工智能时代的审美教育
向勇教授探讨人工智能时代的审美教育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向勇教授系统梳理了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四境界”(动物之境、功利之境、道德之境、天地之境)、张世英先生的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审美境界以及叶朗先生的俗务层、事业层、诗意层等哲学思想,深入探讨了美育作为党的教育方针的哲学基础与现实意义。美育绝非简单的艺术教育,而是关乎青少年的生活方式与行事逻辑。从X时代到Z时代,美育将会影响整个社会的组织和伦理发展,以及生产秩序和经济形态的转换。
5 单细胞测序技术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
白凡教授介绍单细胞测序技术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作为一名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的跨学科学者,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白凡教授生动讲解了如何通过捕获外周血液循环中的癌细胞实现肿瘤早期预警和动态监测。他指出该技术为精准医学时代的到来提供了关键支撑。通过高精度解析单个肿瘤细胞特征,研究人员可以更准确地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这一技术的突破开拓了学员的学科视野,也彰显了学科交叉融合对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
6 领导力创新
张晓黎教授分享领导力创新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党委书记张晓黎教授从领导力理论发展脉络切入,指出"组织的核心是人"这一永恒命题。她强调,真正的领导力在于通过影响他人实现组织目标,这一本质在技术变革中愈发凸显。张教授系统阐释了人工智能时代教育领导者面临的转型挑战,并提出了人工智能时代领导者要进行跨界整合等应对策略。
7 中美贸易战的历史分析
张亚光副院长分析中美贸易战的历史脉络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张亚光教授从经济史视角深度解析了中美贸易战的本质特征与历史启示。西方经济学的基础是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指出贸易战的本质是资本主义体系对其繁荣根基的自我质疑。当前全球经济格局变动实质上是历史周期的必然显现。中国始终秉持的合作共荣理念和协同发展的东方智慧,认识中国方案的价值,需要跳出短期波动,在百年变局的历史坐标中把握其战略意义。
8 让学习更科学、更快乐、更有效
尚俊杰教授讲解学习科学与教育技术的最新发展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尚俊杰教授指出人工智能技术在教学秩序重构、教师角色转型、管理模式创新、研究范式升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未来的教育实践与创新都将深度融入人工智能。技术赋能,育人为先。在推进教育数字化的进程中,技术是辅助手段,而人脑作为最经济、最高效的智能体,其认知规律与学习科学是教育研究的核心命题。这一观点引发了教育工作者对技术与教育的深度思考,为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启示。
跨界研学拓视野,融智创新育未来
为拓展教育管理者的跨界视野,提升资源整合能力,本次研修班精心设计了三条特色路线,涵盖AI科技体验、科学教育纲要解读、天文学赋能科学教育等多个领域。在实践研学环节,学员们先后参访了北京古观象台、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沙河基地、人民教育出版社等单位,亲身体验了POROSEYE AI全息智能终端等前沿教育科技产品。
7月28日,学员们走进北京古观象台,触摸中国古代天文仪器的精妙构造,感悟中华文明绵延千年的科学智慧;在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沙河基地,亲身体验现代天文观测技术,探讨如何将航天精神融入科学教育;在人民教育出版社,通过科学家主题讲座和教育图书展览,学员们理解了科学教材编研对国家人才培养的基础性作用。
学员走进北京古观象台
在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沙河基地,亲身体验现代天文观测技术
在POROSEYE AI全息智能终端,感受智能技术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参观刘默耕科学教育改革事迹展览
这场“教育+社会资源”的深度研学之旅,让学员们既领略了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又把握了科技创新的时代脉搏,更加坚定了培养兼具文化自信和科学素养的新时代人才的使命担当。
问道教育未来,共绘发展蓝图
为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实践,本期“领航计划”以“论道大学堂,立身大先生”为主题开展了两场分论坛。
“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课程教学”论坛合影
“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课程教学”分论坛在北京市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举办,北京大学学习科学实验室主任助理刘雨昕主持论坛。北京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校长王海霞和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尚俊杰致辞,并邀请了来自不同行业的教育专家及一线教师作主题报告。刘雨昕分享了人工智能在教学中的应用与探索;金山办公教育解决方案专家吴海关侧重讲解如何利用WPS实现数智教研,提质增效;学而思网校理科思维部负责人,原好未来集团战略负责人潘昕解读了人工智能时代如何做好跨学科人才培养;北京市第二中学分校化学教师杨启航则从教师角度出发分享了人工智能赋能化学教学的实践探索与应用实例。
“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课程教学”论坛圆桌对话
在圆桌对话中,香港马鞍山灵粮小学校长陈志斌、北京市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教师檀韶亮、北京市第二中学语文教师任敏、吴海关、潘昕等嘉宾就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才培养这一主题展开了积极的讨论,并一致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对发展个性化学习,精准教学具有重大意义,人工智能技术正推动教学方式从“标准化”向“个性化”转型,但人文素养的培育仍是教育不可替代的核心。本次论坛为人工智时代能的教育变革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指引,将持续推动基础教育的教育高质量发展。
“教育强国建设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论坛
与此同时,“论道大学堂 立身大先生”之“教育强国建设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分论坛在北京大学附属中学举行,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培训办公室主任范皑皑主持论坛,北京大学副教务长、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校长马玉国教授以及山东师范大学附属教育集团总校长、附属中学校长苗禾鸣教授深度分享了两所大学附中在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中的经验。北京大学附属中学依托“小学-中学-大学-研究院” “四级火箭”人才培养体系,汇聚多方资源,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山东师范大学附中同样注重贯通培养,力主“拔尖”而不“掐尖”,重视课堂中的变革,小初衔接、初高贯通、大中协同。广州市教育研究院院长方晓波解析了拔尖创新人才的理论源流和广州实践,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主持工作)毛道生提出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要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价值立场,立足全体、着眼个体,课程为基、师资为力,整合资源、数字赋能。
“教育强国建设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论坛圆桌对话
教育部新时代“双名计划”北京大学基地名校长山东大学附属中学执行校长郑廷伟和澳门广大中学校长陈建邦,北京市大兴一中督学王葆勤以及成都市教科院教研员张兆迪四位代表从多元视角畅谈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文化之基、融合之策以及未来之路。拔尖创新人才需要科学的测评体系和针对性的策略,需要宽松容错和学校自主的土壤环境,需要从成才向成人的反思和追寻,需要用好人工智能时代的工具,这些不同文化和背景下的学校实践与洞见带给了学员们很多启发。
专题报告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秘书长杨银付解读《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
经过三天的前沿课程学习与实践研学,学员们收获满满。7月29日下午,本期“领航计划”特别邀请到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秘书长杨银付作专题报告。杨会长深刻解读了《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中的核心要义,重点分析了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三大属性,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的六大特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基础教育体系、高等教育体系、职业教育体系、终身教育体系、科技支撑体系、教师队伍体系、国际合作体系的八大体系。
结业仪式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培训办公室主任、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范皑皑主持结业仪式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领航计划”教育领军者研修班第四期的结业仪式在英杰交流中心阳光大厅举行。范皑皑主任主持仪式并带领学员回顾了四天的学习,她表示教育兴则国家兴,人才强则国家强。当每一所中小学都成为孕育创新种子的苗圃,当每一位教师都化身点亮心智的大先生,中国式现代化的栋梁之林必将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让我们以为民之水浇灌创新之苗,以博雅之土,培育栋梁之才,教育强国的航程,你我皆为领航人。
学员代表山西省吕梁市临县临泉镇柏树沟九年制学校校长张杰发言
学员代表香港耀中耀华教育集团、香港耀华学校校长张剑澜发言
学员代表云南省大理州弥渡县牛街彝族乡民族中学教师李亚琴发言
三位不同背景的学员代表上台分享了学习感悟与收获。第一位是来自山西省吕梁市临县临泉镇柏树沟九年制学校校长、教育部“双名计划”马伟兰名校长工作室成员、2020 年被中宣部、教育部授予“全国最美教师”称号的张杰,第二位是香港耀中耀华教育集团、香港耀华学校校长张剑澜,第三位是云南省大理州弥渡县牛街彝族乡民族中学英语骨干教师李亚琴。三位学员从自身经历出发分享了自己的学习体会,纷纷表示从单细胞研究的意义到领导力创新的理论指导,从中美贸易战的解读到人工智能教育前沿探索,“领航计划”教育领军者研修班多元的课程设置和高质量的专家讲座让学员们对教育有了新的认识,也在燕园的一草一木中感受到北大精神,研修结束后将把前沿理念与实践智慧带回到教育一线。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尚俊杰做总结讲话
尚俊杰教授对此次研修班进行总结。领航者是站在时代前沿洞察方向、把握教育发展宏观战略的人。各位学员要做教育的改革者与先行者,勇于探索实践,破解难题,驱动教育领域的深层次变革;领航者还要做教育的凝聚者与领导者,激发团队潜能,构建协作网络,引领集体航向;领航者更要做教育的坚守者与定力者,在挑战中保持定力,坚守教育本质,确保航船行稳致远。
作为我国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自2021年以来,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精心打造"领航计划"教育领军者研修品牌项目,在未名湖畔搭建起基础教育领军人才成长的高端平台。本期研修班联合北京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延续了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高层次、研究型、互动式”的办学特色,通过专家讲座、实地研学、专题论坛等多种形式,聚焦新时代教育前沿议题,为学员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博雅塔下,来自全国的教育工作者们通过研修增进了解、深化友谊,在持续学习中实现专业成长。未来,学院将进一步发挥百年教育学科优势,汇聚基础教育领军人才,打造教育思想碰撞的学术高地,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北大智慧与力量。
供 稿 | 李晓宇 高煦 范皑皑
审 核 | 张晓黎 蒋凯
来 源 |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