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6
“国优讲坛”纪要 | 白峰杉:人工智能时代的拔尖创新人才
2025年6月10日,北京大学“国优计划”科学教育讲坛2025年第1期讲座“人工智能时代的拔尖创新人才”在教育学院112报告厅成功举办。讲坛邀请到清华大学数学科学系教授白峰杉作为主讲嘉宾,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刘云杉作为与谈嘉宾。北京大学“国优计划”首届班级班主任、教育学院助理教授郑蕾担任主持人,两届“国优计划”班级成员及对该主题感兴趣的众多校内外师生参与了此次活动。
讲座现场
在讲座中,白峰杉教授提出核心观点:未来的教育不应再是简单的“加法”,而应是“乘法”,实现前提是先学会做“减法”。白教授围绕人工智能的时代背景、当前教育的挑战,以及面向未来的教育模式等问题,通过丰富的案例和深刻的比喻展开了系统阐述。
白峰杉主讲
智力外包的智能时代
白教授首先指出,智能革命的本质是继工业革命外包体力后,对人类智力的系统性外包,这将从根本上颠覆依赖处理已知信息的智力劳动模式。白教授借用布鲁姆认知层次理论分析了人工智能的进展,从互联网搜索(记忆)、人脸识别与机器翻译(理解)到ChatGPT与AlphaFold(应用),当前的人工智能已在记忆、理解、应用等认知层面展现出超越人类的能力,尤其在处理已知知识领域近乎完胜,这为以传授已知知识为核心的传统教育模式带来根本挑战。
生物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失配
白教授进一步指出,当代教育面临的根本性挑战之一,是人的生物属性与社会属性的严重不匹配。从生物遗传和演化的角度看,人类的生物性演化以百万年为尺度,极其缓慢,然而,人类的社会文明却在数千年间飞速发展,生活方式被彻底改写。这导致了两者之间错配鸿沟不断加剧,带来大量“失配性疾病”,例如当代儿童中普遍的抑郁和焦虑问题。
教育的减法
白教授指出,现行的教育体系为适应工业化对规模和标准化的要求,采取分科教学、强调标准答案的模式,教得太早、太多,既过早地破坏了学生宝贵的无知空间,压抑了探索未知的本能,又让他们从二维的屏幕和标准答案中认识世界,与真实、立体的世界相隔离,难以建立起面对真实世界的强健心智。因此,加法式的教育首先应做减法,避免过早过度教学,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避免让心智尚未成熟的儿童过早、过度依赖人工智能,警惕过早的“智力外包”带来人类整体智力退化的巨大风险。
白峰杉主讲
未来教育“铁人三项”的乘法模型
面对上述挑战,在减法的基础上,白教授提出了面向未来的“铁人三项”教育模型。一是学习已知,掌握核心精华知识作为基础,而非全部;二是探索未知,这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核心与激发学习动力的源泉;三是与人工智能协同,在人的心智充分发展后,将其作为强大的工具使用。三项之间是“乘法”关系,缺一不可。
白教授通过对爱因斯坦等科学家成长经历的深入剖析,指出真正的颠覆性创新人才,其成长的关键期在中小学阶段,例如爱因斯坦的科学突破驱动力源于他12岁时对“光速”等未知问题产生的强烈内在探索欲。这个时期最重要的不是“抢跑”学习,而是点燃和呵护学生探索未知的欲望。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其根本目标应从培养标准化人才,转向帮助每一个孩子找到自己真正热爱、擅长且被社会需要的领域。教育者应有长远的眼光,为创新人才的涌现提供肥沃的土壤,抓住智能革命这一文明窗口期,重新定义未来的教育。
白峰杉主讲
对谈与提问环节
白教授分享结束后,与谈嘉宾刘云杉教授与白教授展开了深入对谈。刘云杉教授高度认同白教授关于低阶认知可被外包、生物属性与社会属性不匹配的观点,认为其揭示了人的自然天性在现代环境中被过度压抑这一当代社会心理问题(如动力不足、精神异化)的根源,并进一步指出如何在作为类的人的知识外包与作为个体的人的内化成长之间找到平衡,是未来教育的巨大挑战。
在科学教师的定位问题中,刘教授好奇在破除学科壁垒的背景下,未来的科学老师如何引导孩子进入那种宝贵的“无知”探索状态,而不被固有的学科范式所束缚。白教授认为,未来科学教育应该引导学生用一个整体的、非割裂的视角去认识真实世界。这要求受过严格学科训练、思维深度范式化的老师既打破自身范式以开放的姿态引导学生的自由探索与颠覆性创新,又需要具有严谨的科学素养,在关键处给予学生支撑。
嘉宾对谈
在创新的问题中,刘教授好奇如何理解颠覆性创新与“人人皆可创新”之间的关系。白教授以青藏高原与珠穆朗玛峰为喻阐明观点,颠覆性的重大创新(珠峰)产生的前提是一个广阔而深厚的社会创新基础(高原)。在人工智能将取代大量重复性智力劳动的未来,创新将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是每个人都需具备的普遍素养。教育的目标是培育普适性的创新土壤,而非仅仅选拔少数顶尖人才。
在学生提问环节,同学们就人工智能作为工具的可能性、理想教育与现实升学压力的矛盾、生物属性不匹配是否厚古薄今等问题与两位老师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白教授认为,教育的成功在于能否为个体的长远发展奠基,而非仅用升学结果衡量。因此,即使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教育的底线也应是守护住学生探索未知的“火种”,以防其在成长关键期彻底熄灭。同时,在技术对儿童心智的长期影响尚不明确且存在潜在风险时,对未来负责的教育应采取更为稳妥的立场;失配理论并非“厚古薄今”,而是旨在揭示人类缓慢的生物演化与社会急速发展之间的客观失衡。
同学提问交流
最后,郑蕾老师对讲座进行了总结,指出本次讲座启发我们教育者应努力保护学生定义问题的权利,这比单纯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为重要,是创新精神的源泉。
供稿 | 杨子悦 黄 艳
审核 | 郑 蕾
来源 |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