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31
教育学院学生在第二届“有意思的研究”征稿活动中斩获佳绩
近日,北京大学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的第二届“有意思的研究”征稿活动评审结果正式揭晓。该活动面向全体在校学生,以“北大人讲述前沿科技”为核心主题,鼓励科研一线学生分享北大科研进展或国际前沿科技。活动共收到20个院系的30余个科普短文、科普短视频投稿,覆盖医学、理学、工学、信息科学等多领域,竞争尤为激烈。评审团队基于可读性、创新性、趣味性等多个维度对投稿作品进行了评审,评出特等奖2篇,一等奖4篇,二等奖5篇。
教育学院贾积有教授指导的两篇参赛论文分别获得一等奖和二等奖。孙亦非、陈昂轩、刘怀亚、张誉月、旷欣然合作撰写的论文《当数独遇上 AI:“智能私教”如何让解题变简单?》荣获一等奖,旷欣然、刘怀亚、陈昂轩、张誉月、孙亦非合作撰写的论文《当 AI 学会“自己打怪升级”:解密智能进化的隐藏副本》荣获二等奖。
作为一等奖作品的第一作者,硕士生孙亦非带领团队聚焦 AI 在基础教育的轻量化应用,针对传统数独教学反馈断层(老师难追解题思路)、难度误判(凭空格数量定难度)、学习孤立(遇阻只能放弃或看答案)的三大痛点,研发出一套线上数独智能教学系统(OSITS)。该系统具备 17 级技巧对应难度分级、全流程解题数据记录、阶梯式引导提示三大核心能力,已在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深圳学校(集团)黄埔学校小学部、香港教育大学赛马会小学落地使用,助力学生从“靠蒙解题”进阶至独立挑战高难度,真正让AI成为数独学习的智能私教。相关学术研究成果将发表于期刊《数字教育》2025年第6期。

数独智能教学系统界面

小学生使用数独智能教学系统的照片
二等奖作品由旷欣然担任第一作者,聚焦AI“自主进化”这一前沿方向。文章先点出当前 AI 的局限——需依赖工程师用海量数据反复训练,“毕业”后参数固定,想学新技能就得重新集训,既耗时又耗算力;再通过三项国际前沿研究,通俗解读AI实现自主进化的路径:能自主探索解题新方法、主动优化代码逻辑、甚至自己出题打分,并提出AI自主进化的目标并非超越人类,而是成为更贴心的电子伙伴,让科技更好贴近日常需求。
贾积有课题组既注重AI 与教育交叉领域的深入研究,又关注“科技如何走进大众”的现实需求,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中。此次两个作品获奖,就彰显了“以小切口讲大科技”的教学理念。未来,课题组将继续将人工智能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开发出更多实用的智能教学系统,让更多师生感受到深奥科技的“有意思”和有效性。
供稿 | 孙亦非 贾积有
来源 |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