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6
第六届未名语文教育论坛成功举办
2025年10月31日上午,第六届未名语文教育论坛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正式拉开帷幕。本届论坛由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和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共同主办,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儿童阅读研究中心提供学术支持,主题聚焦“贯通·创新·共生:AI背景下的阅读素养”。近四百位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专家学者、语文教研员、中小学校长以及一线语文教师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浪潮下的语文教育的变革与未来。

论坛开幕式上,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党委书记张晓黎代表主办单位致辞。她深刻阐释了语文教育在文化传承与品格塑造的核心使命,并指出在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当下,深化语文教育改革、提升学生阅读素养已成为当务之急。她强调,本届论坛确立的“贯通、创新、共生”主题,旨在推动阅读教学在AI背景下的深度融合与模式创新,促进跨学段、跨学科的协同协作,最终构建一个开放、健康、可持续的阅读教育生态。她呼吁教育工作者要善用技术手段实现个性化阅读指导,同时必须坚守教育的育人本质,促进教育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的紧密结合,汇聚智慧,共同引领语文教育在智能时代的稳健发展。
高屋建瓴,共绘AI时代阅读素养新蓝图
开幕式后的主旨报告环节,名家云集,观点纷呈,为整个论坛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调。
论坛特邀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荣誉所长温儒敏教授出席,与一线教师共同探讨目前语文教学常碰到的问题。温先生直面人工智能对语文教育产生的深刻冲击,明确提出教师的角色必须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为学生学习的设计者、引导者和激励者。他强调,语文教学在坚持夯实基础知识、训练关键能力、掌握必要方法的同时,必须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置于核心地位,以应对信息时代复杂多变的挑战。对于AI的应用,他主张采取“稳慎跟进、不盲目推广”的务实态度。教师应主动学习AI基础知识,理解其运作机制与社会影响,在教学中坚持“以我为主、人机协作”,避免产生过度依赖。他肯定AI可以作为优化教学的辅助工具,但绝不能替代语文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人文精神浸润、丰富情感体验与深度思维训练过程。他特别提醒,需警惕技术可能带来的思维碎片化、阅读浅表化等弊端,呼吁在享受AI赋能的同时,务必坚守教育本真,全力保护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进行深度阅读、深度思考的能力。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汪锋从语言人类学的独特视角切入,指出语言是人类合作与文明发展的基石,其关键功能在于“虚构”与共同叙事能力,语文正是构建人类共同文化基础的核心。他以《骆驼祥子》中人物“有姓无名”或“有名无姓”为例,生动说明了语言与社会身份建构的深层联系。他进一步分析,在数字时代,交际媒介的根本性改变正在引发整个语文生态与人际协作关系的重构。“人-机-机-人”的交互模式逐渐成为常态,语文教学亟需关注如何在这种全新的媒介环境中,重建有效沟通的共同基础。他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核心在于通过经典阅读与文化对话,重构人与人、人与技术之间健康、和谐的关系。
首都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人工智能教育研究院副院长蔡可聚焦于AI对写作与阅读的根本性挑战。他指出,AI能够轻松生成结构完整、语句流畅的文本,但容易导致表达同质化,而真正的个性、思想深度与价值判断依然源于人类自身。他深刻揭示,语言作为“思维的物质外壳”,其生成机制已发生变化:人类负责战略性与价值性的高层思维,AI负责战术性、执行性的表达任务。因此,未来的写作能力实为“驾驭AI进行写作的能力”。在阅读层面,他提出要关注“那些提不出来的问题”,着力培养学生的系统性思维、批判性思维与对现实世界的实践洞察力,这些是AI难以替代的核心素养,也是教育应坚守的根本。
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朱于国辩证分析了AI对阅读的双重影响。作为助力,AI能极大提升阅读效率、促进知识普惠、并提供智能互动陪伴。但同时,它也可能成为阻碍深度思考的藩篱,导致思考惰性、体验消亡、想象力的禁锢以及信息茧房。面对挑战,他主张做“清醒的智慧阅读者”,理性地将AI定位为工具,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慢阅读、深阅读,培养批判性思维。对于教育者,他提出教学目标应从知识记忆转向评估与创造,大力推行人机协同的探究式阅读,推动教师角色向学习共同体中的深度对话发起者、引导者转变。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高中大数据实验室主任、《中国语文教育发展报告(蓝皮书)》主编蒋承主持上午论坛。
多维路径,摆脱阅读教学的现实困境
10月31日下午的论坛,主要聚焦AI背景下的阅读教学的具体困境与破解路径,来自研究机构、教研一线和教学实践领域的专家们分享了他们的宝贵经验和深入思考。

人民教育出版社少儿室主任王林探讨了在AI成为“博学者”的时代,阅读教学如何坚守并培养学生的核心思考力。他深入分析了AI基于强大算法、算力和数据的强大信息处理能力,及其在知识生产上呈现的“混合权威”特性与“幻觉”风险。他指出,尽管AI能极大提升信息获取效率,但人类的深度阅读在培养专注力、复杂逻辑思维、情感共鸣、丰富想象力与正确价值观构建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面对挑战,他提出教育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并通过精心设计有层次的提问(如六层次提问法)和促进深度讨论来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他强调,深度阅读是“人”的精神防御工事,教育的核心是培养能驾驭技术、拥有独立精神和健全价值判断的完整的人。
山东省优秀教师、潍坊市小学语文兼职教研员姚磊分享了其团队关于“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分阶评价”的六年研究成果。该研究旨在破解长期以来存在的阅读评价标准模糊、与课堂教学脱节、测评工具匮乏等现实困境。该体系构建了“三段六层十二阶”的纵向进阶框架和“四维十项”的横向评价指标矩阵,将宏观课标和教材单元要素细化为886条学期级可执行、可测评的具体标准。同时,项目建成了包含2000+同步测评题的资源库和AI线上测评系统,实现了“评价标准-教材内容-测评工具”三位一体。通过“测评—教学—改进”的闭环机制,该体系为区域、学校、教师提供了精准的“教学CT”和清晰的“攀爬阶梯”,使原本难以量化的阅读成长过程变得清晰可见、有标可依,有效促进了教学改进与教育公平。
《中国语文教育发展报告(蓝皮书)》副主编、华樾(北京)教育科技研究院副院长何娅超则聚焦于如何科学地“看见”并有效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她指出,素养如同“黑箱”,需要通过科学的阅读方法和工具使其可视化、可评估、可持续发展。她提出“一书一得”理念,强调每次阅读应有明确的目标聚焦,例如读《西游记》应重点聚焦“个体蜕变与规则意识”的形成。通过任务驱动和工具支撑,让学生的内部探究过程和思维路径变得清晰可见。她倡导构建一个从“我读完了”到“我做到了”的科学阅读闭环,利用AI等数智化工具有效辅助教学过程,最终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清晰的成长地图中见证自己思维与素养的拔节生长,成为真正的终身阅读者。
山东卫视《超级语文课》第一季名师、第三季与第四季特邀嘉宾勾文君从实践的角度,提出“经由文本解读,抵达生命成长”的语文教育理念,主张通过深度解读经典文本来实现潜移默化的人格教育。她以《丑小鸭》为例,指出其核心并非励志逆袭,而是对“广大世界”的探索与多元价值观的追求;在解读《海的女儿》时,强调小人鱼对“不灭灵魂”的追寻超越爱情,关乎精神成长;在《藤野先生》中,她聚焦“爱过的人即为地下的泉水”,阐释他人对自我成长的精神滋养;而《荷塘月色》则被解读为对“超出平常的自己”的精神自由空间的珍视。她认为语文教学的根本在于教师自身生命体验的融入,通过文本与学生进行深层对话,最终促进师生双方的生命成长与人格完善。

在本环节,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语文教育研究所教授张秋玲、北京联合大学副教授韩卫娟、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讲师谷屹欣、广东省珠海市金湾容闳学校执行校长沈静围绕“AI时代数字阅读的祛魅”展开深度讨论,重点厘清了三个核心议题。首先,从认知科学角度明确了阅读的本质,即阅读依赖于大脑后天习得和塑造的“视觉词形区”,其本质是对文字符号的解码与意义建构。无论数字阅读还是纸质阅读,都基于这一根本的认知神经机制。其次,辨析了数字阅读与纸质阅读的关系。研究数据表明,两种媒介在阅读理解效果上并无显著差异,决定阅读质量的关键在于阅读内容的价值与任务设计的水平,而非媒介形式本身。数字阅读具备多模态呈现、强交互性、过程数据化与内容延展性四大独特优势,能有效提升特定情境下的阅读效率与提供沉浸式体验。最后,针对AI如何有效赋能阅读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优质的资源和科学的任务设计,而非技术本身的炫酷。应坚决警惕为用技术而用技术的“虚假应用”,积极倡导基于“真问题、真场景”的深度应用。
全国小语会常务理事、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小学语文教研员高旗主持下午论坛。
名家领航,构筑素养导向的教育新生态
11月1日上午,前中国作家协会儿委会副主任、中国电影家协会儿委会名誉会长张之路,北京第一实验学校校长李希贵受邀为本次论坛作报告。两位嘉宾从创作源头与教育管理实践的双重维度,进一步深化了论坛主题,为与会者描绘了素养导向的教育新生态。
张之路围绕“科普作品创作与教学”这一主题,结合自身丰富的创作经历与代表作品,进行了生动而深刻地分享。张之路先生以《在牛肚子里旅行》、《霹雳贝贝》、《非法智慧》和《汉字奇兵》等广受欢迎的作品为例,具体说明了如何将科学知识巧妙融入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中,从而有效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想象力与科学探索兴趣。他强调,科学普及与文学表达并非割裂,而是青少年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两个翅膀”,应当并重。此外,他还通过分享生活中的趣事以及对经典电影的独到分析,探讨了教育中情怀培育、广泛阅读与多元思维方式养成的重要性。他深情呼吁广大教师,应以更生动、更贴近学生生活的方式启发和引导学生,实现教育“点燃”智慧、“唤醒”心灵的根本目的。
李希贵以“知识·能力·素养”为主题,高屋建瓴地探讨了在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基础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亟待实现的战略性转型。他明确指出,教育必须从过去侧重于单纯的知识传授,坚决地转向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与综合能力。李校长通过引入“人机协作”的新型教学模式,清晰阐述了AI在辅助阅读、写作、翻译等学习任务中的合理角色分工——AI承担基础性、梳理性、重复性的工作,而学生则应聚焦于深度思考、情感体验、创造性表达与价值判断这些更具人性特质的领域。他分享了如何利用《测试》、《移动迷宫》等青少年小说激发学生的内在阅读动力,如何设计“叙事结构工具箱”等脚手架来系统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以及如何通过“写给未来的信”等真实情境下的项目化学习,引导学生在解决复杂问题的过程中锤炼品格、提升素养。最后,他总结提出,面对未来,我们必须重新思考师生角色与课程设计,积极推动教育向“素养导向”与“人机协同”的方向演进,以适应未来社会对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根本需求。
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指导委员会常务理事、辽宁省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胡东辉主持上午论坛。

至此,第六届未名语文教育论坛圆满落幕。本届论坛成功搭建了一流的语文教育交流平台,从理论建构、路径探索到实践案例,全方位、多层次地回应了“AI背景下的阅读素养”这一核心议题。它不仅为全国语文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前沿的思想启迪与实用的方法借鉴,更清晰地指明了在科技与人文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语文教育深化改革的方向与使命——在拥抱技术创新的同时,始终坚守人的主体性与教育的育人初心,共同致力于培养能够驾驭技术,而非被技术所奴役的,具备深厚人文素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健全人格的下一代。